当一家龙头企业或一个关键领域被“卡脖子”,其国家的相关产业也会受到牵连。“缺芯少屏”是我国高端制造业的最大心病,而近年来,我国显示产业从破局到新生,“少屏”的“卡脖子”局面得到根本解决。如此重大成果背后,是京东方、东旭集团等企业在前瞻政策引导下,实业报国、科技自立,充分发挥了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俄罗斯遭遇芯片“卡脖子”
俄乌冲突初期,俄罗斯互联网巨头Yandex提醒其投资者,受芯片断供等影响,目前公司数据中心的容量和其他关键运营技术,仅可以支撑12至18个月的运营。
不止于此,俄罗斯“国产”芯片的生产环节同样遭遇了“卡脖子”。全球三大晶圆代工商——台积电、格芯、三星也陆续宣布停止对俄罗斯履约。
事实上,我国也有“芯痛”难题。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我国进口的集成电路类产品高达2.79万亿元(合计6355亿片),占总进口额的16.06%,在我国的进口清单中高居榜首。
“缺芯”与“少屏”曾并称我国高端制造业的两大难题,液晶面板也曾位列进口清单前四。但近几年,在京东方、东旭集团等企业的创新推动下,“少屏”问题已得到根本解决。一个典型例证是,去年我国液晶面板的进口额仅占进口总额的0.81%,并实现了423亿元人民币的贸易顺差。
东旭集团发力“进口替代”
2003年,京东方率先举起大旗——在北京开建了其自主研发的第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这是中国人第一条自己的面板生产线。但由于当时我国无法自主生产液晶玻璃基板等面板上游核心原材料,京东方只能高价购买进口产品。
2010年,东旭集团打破国际垄断,实现了颇具代表意义的第5代液晶玻璃基板的国产化,并掌握了全套生产工艺和装备制造的能力。这一核心显示材料实现国产替代,为下游企业节约成本超过2000亿,原本2万元的液晶电视也降到了5000元,惠及老百姓;同时也吹响了产业链上游本土配套的号角。
近年来,东旭集团打破垄断的脚步没有停下,量产下线了可用于高端液晶显示的玻璃基板以及高端手机、车载显示的盖板玻璃……稳链保量、降本提质,这些突破直接带动了我国面板产业的崛起。
我国在液晶面板领域已建立起明显优势,拥有了全球60%以上的产能。据科技部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提供的有关材料,我国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中国屏”已成为高科技领域“中国创造”的一张闪亮名片。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