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闭幕。这场盛会的闭幕却是“溢出效应”的新开始。本次进博会从各个方面都传递着“绿色、低碳”的主题,从港口到飞机发动机,从材料制造到汽车、采暖设备,在各国都在寻求绿色低碳转型的当下,氢能依旧是各国实现能源变革发展的“宠儿”。
中氢源安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成功实现了氢能“不易燃、不易爆、不易挥发、无毒”的储运条件,可实现氢能大规模、高安全、低成本的多领域、多场景应用,为我国氢能全产业链大规模化发展,填补了氢能“高效、安全、低成本”储运的重要一环。
中国氢能产业链迅猛发展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六大展区中,有多个展区成为了氢能企业的主要展览领域,数百家欧美企业在高端技术类展区展示各自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尤其是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类商品备受青睐。
氢能新产品、新技术、研究成果、应用场景在本届进博会不断涌现。汽车产业链中各企业都在展示氢能科技硬实力。在技术装备展区,相关企业带来了从燃料电池、能源系统、解决方案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在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专区,不少企业已在探索在液氢、加氢站等方面与中国市场的合作机会。
本届进博会期间,氢能相关技术和产品在进博会上的曝光率大增,背后正是中国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庞大市场孕育的无限潜力。
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中国氢能产业链技术快速突破,关键环节技术自主化加快提升。中国氢能联盟和中国工程院专门就55项氢能细分技术做过详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有2项处于领跑位置、并跑19项、跟跑34项。由此可见,中国氢能产业链多数核心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逐渐缩小。
带着“镣铐”跳舞的氢能产业
我国氢能产业链发展前景虽一片大好,但尚有几个难题亟待解决,氢能储运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长久以来,氢能储运技术的缺陷却一直在制约着氢能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现有储运氢技术,气态储运、低温液态储运等,均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很难称其为“时代答案”。
气态储运是目前氢气的主流储运方式,技术成熟,成本较低。但它的储氢质量比极低,且存在高压特点,导致安全性不佳。
液氢储运也是一个较为久远的技术选项,在航天航空领域一直比较流行。低温液态储氢具有能量密度大、体积密度大、加注时间短等优点,但液化系统高能耗、储氢容器绝热要求高、技术难度大、一次性投入成本过高等缺点,氢能源产业商业化发展在它面前,只能望而却步。
相比之下,中氢源安安全有机液储运氢则看上去非常友好。氢气的有机液态储运是利用氢气与有机介质的化学反应,进行储存、运输和释放。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有机液储运氢是以有机液作为溶剂,将氢气“溶解”进行储存运输,在应用时再将氢气“析出”。
安全有机液稳定性高、储氢密度大、储存和远距离运输安全、设备和管路易保养、技术成本低、储氢介质可多次循环使用,是一种可行的氢能储运方法。此外,液态有机储氢介质物理性质与汽油、柴油相近,可利用现有汽油、柴油基础设施进行输运,大大降低后期规模化应用成本。
市面上也急需一项成熟技术,满足氢能源长时间储存和长距离运输的高效、安全、低成本目标的运输保障技术。
中氢源安助力氢能高效发展
进博会的“氢”装上阵,是当下我国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双碳政策的带动下,氢能源正渐渐显现其优势,稳步进占能源市场更大份额,氢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公司也将迎来一波迅猛发展。
中氢源安选择的正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有机液储运氢技术路线,且为国内唯一采用安全有机液储运氢作为技术发展路线的科技公司,有机液和含氢有机液具有“不易燃、不易爆、不易挥发、无毒”等特点,且为现有化工产品,后续规模化生产并无障碍。
中氢源安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可长时间储氢和长距离运氢,能够广泛利用可再生资源,结合自主开发的储氢设备,将氢能从气态能源转变为液态能源,并可实现多种方式运输,从根本上解决了氢的危化品属性,是最为理想的氢能储运形式,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场景。同时,有机液在储氢、储运、放氢过程中损耗极低,可循环使用,大幅降低能源成本。
中氢源安聚焦安全有机液储运氢技术,用科技创造价值,开发出应用于建筑、交通、工业等领域的系列储能产品、设备及一体化解决方案,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