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停摆、大多数企业进入观望状态、设备更新意愿和预算降低、收支更难实现闭环,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寒气,已经在机器人行业持续了近一年时间。
虽然机器人依然是制造业升维的焦点,也是企业设备更新升级的首选,乃至于已经成为新能源产业链提高海内外竞争力的刚性需求。但机器人大讲堂了解到,即便多家机器人企业的销售和运营团队都在加大马力运转,拓展海内外市场,相较往年,多个终端行业需求明显减少依然成为大多企业发展中的客观事实。
“区域防控阻隔导致今年很多事办不了,客户拜访受阻,想法更难落地。许多产品宣传计划原先都已经策划完毕,却因为展会活动延期或者停止而搁置。”与珞石机器人市场负责人郑灵茵的看法类似,不止一家企业在采访中,都表达了对于今年机器人行业进展缓慢且艰难的感慨。
由于疫情下制造业承压,下游需求紧缩在所难免,然而,越是看见困难越要征服,这是中国大多创企20年时间在全世界范围内披荆斩棘的战略支撑。黎明前的黑暗中,修炼内功,筑牢壁垒,迎接疫情防控局势缓解后的需求反弹,已经成为多家机器人锚定的重心。
在今年9-10月,黎明前的曙光已经出现。在国家多举措扶持,两化融合发展新政策体系愈发完善下,中国机器人行业已经连续两个月规上企业产量回归正增长,复苏号角在提振工业经济的需求下已经快速吹响。
为了迎接这波复苏,许多企业2022年的积累成果正快速得到体现、爆发。珞石机器人就在近日对机器人大讲堂透露,其CR20负载柔性协作机器人已经成功量产,同时珞石的产品矩阵全面正扩大,目前已经确定要将轻型工业机器人,扩展到80kg中型机器人再到220kg的大负载机器人以满足更高性能场景需求。
▍“全产品体系”带来行业牵引力
国产机器人企业将产品牵引开始变为行业牵引的动作正在加速,这是珞石机器人CTO韩峰涛最近最大的感受。
2022年,机器人市场需求依然在快速提升,大多企业综合考虑到交付周期、性价比、服务等多个因素后,对于国内机器人产品的认可度已经更高。
就整个机器人行业来看,“Go bigger”是近5年来时间机器人企业的重要特征。
一方面,这是伴随着中国机器人行业实现快速发展,例如许多核心零部件供应商都实现了较大的技术进步,而下游的部分机器人企业,则凭借产品性能、产品稳定性、品牌力,企业规模快速提升,已经与国外品牌展开正面竞争,在部分市场形成分庭抗礼态势。
另一方面,也是国产工业机器人走向全产品线,包括负载与功能“Go bigger”。
据珞石的一位集成商对机器人大讲堂介绍,“近几年明显发现,国产品牌机器人的选择更多了,性能与综合性价比也更容易满足不同层次产线需求了。”
这背后其实就意味着,原先机器人行业的“国产替代”逻辑,本质上已经变为“国产竞争”。中国制造市场总需求的扩大,让大多数企业将不再局限于将产品用于某部分固定应用场景,而是会选择让需求决定产品用途。
“能不能更轻、更快?能不能负载更大?应对更大的惯量?能不能防护等级更高?”这是物料快速分拣、物料搬运、机加工场景下,越来越多不同客户开始不断提出的新需求。有点像是消费者对于类似汽车等消费品的个性化趋势,“侧重点”成为客户量提升后的需求表征。
当珞石敏锐地从市场端处获得这一信息后,就在近两年进行了大量产品侧的战略动作:扩大产品矩阵,优化产品组合,让多个型号机器人能够更容易匹配应用场景细分,从而提高场景应用率与接受程度。
一个很明显的例证就是,在今年5月份珞石对外开售全新xMate CR系列后,这款通过融合了珞石柔性协作最核心技术,为客户量身打造的高性能协作机器人,已经比许多外资品牌的机器人更加易用。
“珞石目前已经形成力控、柔顺控制、高安全性、高性能、高易用几个主要方向,完整涵盖工业、商用、教育、医疗等场景。许多客户已经发现,行业最为需要且关注的一两个特征,在珞石的某款机器人上刚好具备。”珞石协作机器人产品线负责人于文进在此前一次线上新品发布会上介绍道。
这种全面性无疑使得客户对国产机器人也有了更高的期待。
这一动作背后的核心逻辑则是,作为机器人行业头部企业的珞石机器人其实已经意识到,从产品层面而言,企业越做越大,市场越做越宽,产品体系也必然走向越来越全。
“通过欧日系头部机器人企业的做法,可以很明显发现,由于企业面对的市场需求更多,对机型的需求必然逐渐扩大化。”韩峰涛说道。在“客户成为机器人最终用途决定者”的趋势下,产品矩阵扩列成为全球机器人企业拓宽应用边际的重点。
沿着全产品系列这条路径,珞石在2022年陆续推出xMate CR系列,并将其负载扩大到了20KG的大负载,大幅提升协作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实际生产效率。同时,珞石进一步按照“强化优势功能特性”路径,快速优化出高性价比SR系列、高性能CR系列、科研ER系列、医疗Med系列。
机器人大讲堂获悉,在客户需求下,协作产品CR20更是已经进一步实现全面量产,珞石在工业产线上还形成4kg、7kg、10kg、20kg、80kg五大产品平台,共计30多款细分型号,220kg以及更大负载机器人产品的研发也在进行中。
珞石正以更丰富的机型、更全面的产品矩阵,承接着工业、科研、教育、商业、医疗各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并在汽车零部件、3C电子、金属加工、五金刀剪、机床等行业实现批量落地。
▍底层核心技术路径的选择
而短时间内能够优化出多个产品矩阵,机器人大讲堂认为,这一变化背后则与珞石技术路径的选择息息相关。
在外部产品线走向全面化、完善化的方向下,机器人大讲堂从珞石机器人CTO韩峰涛处获悉,在内部2022年珞石则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发和底层积累工作。基于先进的模块化机电设计技术以及高性能机器人控制系统平台,珞石无疑拥有了更多的可延展性。
动力系统、底盘类似于机器人本体,汽车软件和智能驾驶系统类似于机器人控制系统,正是基于更底层的技术以及更大的产品平台,在2022年,珞石快速完成了产品矩阵的搭建、丰富和细分。
如果再往深处挖掘可以发现,珞石的工业与柔性协作类产品不仅采用了统一自研控制器,同时珞石还通过模块化机械硬件的方式,快速开发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珞石也搭建了全球化的研发体系,进一步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全球领先的机器人技术。例如珞石在今年6月成立的日本研发中心,就重点利用日本当地在机器人领域的产业基础与技术人才优势,加速在算法、柔性力控等核心关键底层技术研发,最终顺利完成了大负载机器人产品的研发落地。
除此之外,珞石还发现,随着机器人产品技术形态走向稳定,底层技术迭代速度放缓,应用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使用先进的感知、决策、规划、人机交互技术,能减少终端客户落地部署、换产难度,将帮助本体企业和集成商提高综合竞争力。
针对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更丰富的应用技术,这不仅对于机器人型号提出了更多要求,也需要工艺的程序化重塑。“因为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其实已经不满足只在生产线上使用1-2款独立的机器人,机器人需要能够实现更多工艺需求,降低导入和换产成本,才能够最大化产线效能。”韩峰涛解释道。
如何让应用层的终端用户无需复杂编程,真正降低机器人工艺准入门槛;如何让目标客户更简单、更直接使用机器人,一站式解决更多产线问题;如何降低集成商对于机器人的切换门槛,更直接感受到好用,这必然是下阶段技术竞争的核心,也已经成为摆在整个行业的核心技术问题。
在软硬件的基础上,珞石的做法是进一步加强机器视觉、轨迹规划、便捷的二次开发平台的开发与推广。“工件只需要扫描,即可自动生成程序代码,还能够根据历史生产数据自动实现对路径的优化。”韩峰涛介绍,这意味着在焊接、自动上下料、喷涂等领域,可以显著降低导入成本,这让珞石的产品机型更好用的同时,真正实现了快速部署,完成了技术赋能场景应用。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这项技术或许真正能够实现购买机器人就相当于可以直接拥有了一整套解决方案,而无需集成商和工程师二次开发,这类技术的成功落地和推广,无疑意味着一场产业变革。
▍结语与未来
“机器人终究是一个技术为先的行业,依托领先的机器人底层技术,珞石能够不断拓宽产品线,并开发出更多有实用价值且更易用的功能。”韩峰涛说道。
掌握底层核心技术的企业,其优势就在于能够快速调整产品应用性能,以更直观的品类矩阵、更明确的应用技术、更完整的产品组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从最新的战略布局与产品升级信息可以发现,珞石一方面正不断实现产品线的拓展和扩容,完善产品体系,以产品技术组合覆盖更多的用户群体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基于本体控制器等核心技术进行更深层次挖掘和深耕,珞石还在视觉等周边产品上,找到更多的拓展空间。
减少部署与应用门槛,或许能够真正将“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落到实处。尤其在经济下滑时,行业马太效应会更加显著,例如锂电、光伏等高成长行业中,大多企业无疑更愿意选择交期、性能、售后更加稳定可靠的产品,且对于部署周期、负载、精度、速度有着更多要求。
“基于底层控制技术,全新20公斤协作机器人、12公斤高速工业机器人、25公斤负载工业机器人只是珞石品牌升维的代表。”韩峰涛介绍道。目前珞石80公斤工业机器人样机已经下线,未来还将拓展到200公斤,满足更大范围的市场需求。
当前,国产机器人无疑正承接更大的市场机遇,这必然需要机器人产品在产品性能再上一个台阶。而珞石通过筑牢底层技术,调整产品架构,完善产品组合,无疑已经具备满足新兴行业需求的条件,帮助其更好打开着更大市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作者:PR君来源:PR人(ID:Publicrelationship)和(ID:Prren)2022年12月9日,以向变而生为主题的2022中国数字...
作者:PR君来源:PR人(ID:Publicrelationship)和(ID:Prren)2022年12月9日,以向变而生为主题的2022中国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