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的今天,面对日益复杂的应用场景和业务发展需求,开源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科技创新新模式。在《“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 2~3 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社区”的要求,充分证明中国对开源社区和开源技术的重视与支持,快速推动着开源技术和开源社区的飞速发展。
6月11-13 日,2023 开放原子全球开源峰会在北京经开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召开。英特尔不但在主论坛上分享了赋能全栈软件的开放生态战略和全球开源社区建设取得的成就,而且在《软硬协同开源分论坛》上围绕OS、Cloud、AI 三个方向全面介绍了英特尔在开源领域的贡献以及领先技术,站在助推全球科技创新的高度,为参会用户带来了一场饕餮技术盛宴。
一、英特尔20载开源路,已根深蒂固
开源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路径,尤其是在软件定义时代的今天,凭借着开放、共享、灵活、包容等特点,开源已经成为推动全球企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推手。
CNCF 基金会主席,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开放生态总经理 Arun Gupta 在峰会演讲中表示,开源已成为驱动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把开源作为企业的重要策略,建立企业的开源文化,并积极参与外部各种开源社区建设,才能真正推动技术创新,用创新技术驱动企业高速发展。
作为一家深耕芯片领域的企业,英特尔在不懈推动摩尔定律的同时,也在构建“软件定义、芯片增强”的世界。实际上,英特尔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从开发个人电脑微处理器开始,就已经开启了开源之路。
Arun Gupta 表示,为推动开源文化建设,英特尔成立了 开源项目办公室,一方面负责公司内部项目的沟通,另一方面负责与全球开源项目进行协作。Arun Gupta 强调,任何企业0% 的项目都可以通过开源技术解决,并且采用开源技术能够让项目更加成功。为此,他鼓励大家把企业的项目都拿到开源社区,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参与,让开发者为企业项目创新贡献更大价值。
作为x86 架构的核心维护者,英特尔是全球开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对内核社区以及各个 Linux 发行版社区的发展保持着高度关注,这也是 x86 技术生态优先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开放8086 微处理器的源代码,到与 Linux 社区合作开发出了 IRQ Table,再到进入中国后的首个电信级 Linux CGL 开源项目,以及今年正式成立英特尔中国开源技术委员会,20 多年来,英特尔在Linux 内核、云原生、虚拟化、AI 等方面投入巨大,从底层基础软件,到中间件、运行库、框架层、应用,英特尔开源技术已经无处不在。
与此同时,英特尔还大力支持众多的开源项目,是 Linux 基金会和OpenInfra 基金会的白金会员,是 Apache、GNOME、Eclipse 等基金会的重要成员,也是 Linux、Chromium OS 等开源项目的最大贡献者之一。
Arun Gupta 强调,英特尔始终践行开源开放的理念,除了积极推动全球开源社区建设之外,还通过组织黑客马拉松等开源系列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开源开放的企业战略。目前,英特尔全球 19000 名软件工程师参与了 100 多个开源项目,贡献、管理、维护着 300 多个社区,是Linux Kernel 和 Kubernetes 等重要领域的杰出贡献者。
二、站在用户视角,用创新技术推动业务创新
当前,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核动力。面对层出不穷的业务创新需求,IT 技术架构要始终站在用户视角,与时俱进,才能满足用户需求,真正赋能企业创新。
在 技术架构的演进过程中,从硬件、软件和上层服务,每一个环节的创新和进步都离不开开放的生态环境。基于此,英特尔秉持赋能全栈软件的开放生态战略,几十年来持续投入从硬件到软件各个层面的开源开放,建立了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通过秉持市场赋能底层软件、中间层优化的理念,保证为最上层市场拓展创造新的价值,持续用创新技术推动业务创新。
在《软硬协同开源分论坛》上,来自英特尔不同领域的技术专家,从底层系统、云计算、边缘计算、AI 等不同技术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英特尔在基础软件方面的开源创新成果。与此同时,在英特尔展台上,通过对技术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现,以及与英特尔各领域专家面对面交流,让现场用户更加全面、详细地了解到英特尔如何利用创新技术推动业务创新。
1、基础软件赋能中国生态
从底层操作系统到数据库,再到上层应用软件,基础软件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信息化时代到数字化转型,中国的软件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时至今日,从 操作系统到 数据库,再到 等,中国软件产业日趋成熟。
英特尔公司软件与先进技术事业部开源技术总监杨继国在主题为《英特尔基础软件开放生态合作》的分享中表示,英特尔始终秉承以软件优化推动中国市场发展的理念,持续深耕中国开源社区。目前,英特尔已经加入了OpenEuler、OpenAnolis 和 OpenCloud OS 开源社区,通过对社区治理运营、Intel 架构 SIG、至强新平台支持、全栈软件优化全力投入到中国开源社区建设中。
在Linux 操作系统与解决方案展台上,英特尔展示了基于英特尔®至强®服务器的国产化软件全栈解决方案。展台上,通过由 3 台服务器组成的一套超融合环境,部署包括 OpenEuler、OpenAnolis、OpenCloud OS 国产操作系统的 SmartX 超融合软件、Gbase 数据库软件、用友 OCR 实时识别用例和金蝶 NLP 实时处理用例,全面展示了基于英特尔® 至强®服务器支持全栈国产软件应用的能力,为用户提供了最佳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自 2020 年 9 月龙蜥社区成立之初,英特尔作为首批创始单位加入社区,并成为理事会、技术委员会及运营委员会成员。在此之后,英特尔还与龙蜥社区成立了Intel Arch SIG”,作为英特尔新平台、新技术使能和优化解决方案的统一入口,并维护的代码仓。除了支持龙蜥操作系统之外,英特尔还在安全、AI、云原生、软硬件兼容性、容器镜像、编译器等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
阿里云操作系统团队开发工程师尚旭春在主题为《“芯”有灵“蜥”:龙蜥生态全力释放四代至强平台能力》中详细介绍了龙蜥社区基于第四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构建的场景化解决方案。据介绍,龙蜥社区基于第四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平台的AMX、IAA、DLB、QAT 加速器,构建了图像识别与推荐算法、网络收发包负载均衡、内存数据库、云原生等面向场景化的加速方案。此外,针对企业上云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通过英特尔提供的 TDX 认证服务,构建了在一个完全隔离环境中运行机密计算应用,彻底解决了用户的上云顾虑。
除此之外,自2022年 4 月正式签署 CLA,加入 OpenCloudOS 社区以来,英特尔携手包括腾讯云在内的 500 多家生态伙伴,不断推动开源技术的创新。2022 年 11月,英特尔在OpenCloudOS 社区正式成立 “Intel SIG”,致力于为社区用户提供一站式英特尔技术和解决方案入口。目前,OpenCloudOS 操作系统不仅全面兼容英特尔平台,并针对英特尔架构特性进行了深度优化,进一步发挥了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的能力,而且对多样化工作负载进行持续加速。
杨继国表示,除了与OpenEuler、OpenAnolis 和 OpenCloud OS 开源社区的紧密合作之外,英特尔还与统信UOS 和麒麟软件等国产商业操作系统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以此来帮助用户进行性能优化,推动更多操作系统对英特尔最新服务器和 PC 平台的特性支持。未来,Intel 将全力投入中国开源社区开发,以基础软件能力更好地赋能中国生态建设。
2、云原生技术赋能软硬件协同创新
英特尔开源云解决方案是以云基础设施和云原生开源生态基础设施软件栈作为核心组件,基于英特尔计算、存储、网络以及加速器等产品和技术,经过系统化硬件与软件堆栈验证,打造的云计算参考解决方案。
英特尔云计算软件研发经理丁建峰在主题为《英特尔云原生技术实例探讨》的分享中指出,英特尔开源云解决方案不仅能够提供性能更优的工作负载和质量更佳的预定义设计,而且能够简化评估,并实现更短的客户业务
在云与边缘的展台上,记者看到了基于英特尔开源云解决方案的视频转码加速方案和阿里云第八代高主频ECS 实例。其中,Intel Video Transcode Acceleration Library(简称Intel VTAL)是一种用于视频转码加速的软件库,利用英特尔®处理器中的硬件加速性能,以提供快速而优化的视频转码解决方案。通过使用 Intel VTAL 库,开发人员可以轻松地在他们的应用程序中集成视频转码功能。据了解,该库提供了丰富的 API 和功能,使得开发者能够进行视频编码参数的配置、流媒体处理、视频格式转换等操作。
阿里云第八代高主频ECS 利用第四代智能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提供的 IAA (内存分析加速器)来提高 RocksDB 的读/写操作性能。在演示过程中,利用龙蜥社区的 Cloud QPL(查询处理库),实现了高吞吐的压缩和解压缩、合并多种分析功能,以及高性能的软件回退。
丁建峰表示,自 2012 年初,英特尔开始进行OpenStack 开发,到2021 年深入容器运行和安全工作,英特尔在云计算领域始终保持着持续的技术创新,以全面完善的英特尔开源云解决方案赋能中国合作伙伴,以英特尔平台构建智能高效的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推动行业基于中国云计算开源生态的软硬件协同创新。
目前,英特尔已经与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中国移动等客户建立了深度合作,合作伙伴正在利用英特尔开源云解决方案,加速推动云上原生应用的开发,并以此赋能客户创新。
3、加速安卓应用创新
Celadon 作为针对英特尔架构打造的 Android 堆栈,能够帮助开发者快速将基于Android的应用在 x86 平台移植开发,并提高开发效率。在主题为《Celadon加速安卓在英特尔架构上的产品创新》的主题分享中,英特尔软件与先进技术事业部高级系统软件总监刘秉伟详细介绍了Celadon 的创新技术。
据介绍,Celadon 是在英特尔架构上赋能并深度优化的开源安卓系统软件平台,它建立在标准的谷歌 AOSP 和 Linux 内核之上,同时结合了一系列基于 Intel 平台优化的开源组件,能够帮助开发者快速将安卓系统和安卓应用在 x86 平台上移植开发,提高开发效率,并且易于推广到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工作负载。
活动现场,刘秉伟通过合作伙伴的案例,详细介绍了Celad600on 加速安卓在英特尔架构上的产品创新。首先,英特尔和腾讯团队联合打造了基于英特尔® Bridge Technology 和 Celadon 的腾讯应用宝电脑版,为用户提供了在 Windows 平台上运行自己喜欢安卓应用的能力和玩安卓游戏的全新平台,利用 PC 的强大性能,使得用户能够在大屏幕、多窗口同时运行安卓游戏和应用,带来了全新的安卓使用体验。
其次,在新华三8K 智慧云屏上,新华三以 Celadon 为软件代码基线,面向医疗、教育、金融等行业场景解决方案推出了智能终端大屏设备,实现了 8K 技术下全链路创新突破。高性能 x86 主机颠覆了行业安卓主板 + OPS 的传统商显系统架构,充分发挥了 x86 架构的高性能优势,大幅提升了用户交互体验。
刘秉伟表示,在 的优秀性能让安卓应用更加流畅,使用体验更好,已经成为一种新的需求。英特尔以Celadon 为软件代码基线,打造了跨软件生态融合平台,使得开发者能够在 上开发应用,并使用各种设备运行安卓应用,不但提高了研发的效率,而且进一步推动了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4、推动人工智能产品创新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在边缘场景中采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种技术趋势。英特尔公司高级首席I工程师、网络与边缘事业部中国区首席技术官、边缘计算产业联盟测试床工作组主席张宇在主题为《面向边缘计算的人工智能产品创新》分享中指出,虽然边缘人工智能设计、开发和部署案例正在快速增长,但是面向边缘人工智能的应用开发并非易事,很多企业面临着资源有限、缺少专业知识、难以在应用运行时保护数据和模型、在多样化的硬件平台上部署人工智能等难题。
为推动人工智能应用的开发,英特尔不但推出了面向边缘的英特尔® DevCloud,让 ISV 通过使用软件加速应用的开发、训练和优化,并且还通过提供CPU、GPU 等多种专为人工智能优化的硬件,加速不同场景下的人工智能应用。与此同时,英特尔还携手云服务提供商、设备制作商、系统集成商、聚合商等生态合作伙伴,帮助用户设计、集成和扩展人工智能应用,以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助力行业、企业和社区加速人工智能开发和落地应用。
在利用集成显卡助力人工智能生成数字时尚内容的展台上,记者看到了基于 BigDL-Nano 开源加速软件库,英特尔对,以及基于,特尔对当前常见的各类开源语言模型进行推理加速的两个 Demo。据了解,这两个演示的应用均可以在任何英特尔酷睿笔记本上流畅运行。
活动现场,张宇还详细介绍了英特尔® Geti™ 商用软件平台和OpenVINO 开源深度学习平台。通过用于数据上传、标注、模型训练和再训练的单一接口,英特尔® Geti™ 商用软件平台能够帮助开发团队减少模型开发所需时间,并降低 AI 开发技术门槛及开发成本。借助内置的针对 OpenVINO 的优化功能,开发团队还可以在企业中部署高质量计算机视觉 AI 解决方案,以推动创新和自动化发展,并提高生产力。
除此之外,在第四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上,英特尔也专门针对人工智能工作负载内置了AMX( Advanced Matrix Extensions ) Al 加速引擎,提供了高峰值的 BFloat16/NT8 矩阵乘法计算能力。
在Alibaba DeepRec 性能优化的演示中,展现了阿里巴巴面向推荐场景的开源高性能深度学习框架。该框架利用英特尔 AMX 技术进行优化,大幅提升了计算性能。除此之外,展台上还提供了使用英特尔数据中心GPU 来加速人工智能模型,与英特尔一起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及从云端到客户端,激发生成式 AI 在 Intel 平台的无限潜能等精彩示例。
张宇表示,除了提供人工智能软硬件能力之外,英特尔还通过积极参与各种人工智能联盟和开源项目,例如 OpenAI、深度学习框架 TensorFlow、PyTorch、ONNX 和 DeepSpeed 等,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的发展,赋能企业利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加速业务创新。
5、虚拟化技术赋能嵌入式端侧创新
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嵌入式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也推动了软件定义概念在嵌入式端侧变得越来越流行。众所周知,在嵌入式场景中,虚拟化技术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硬实时性能、功能安全、丰富的 I/O 虚拟化需求,以及混合关键性(mixed-criticality)负载之间的隔离等,都需要虚拟化技术的大力支持。为此,英特尔中国本土团队顺势推出了完全开源的ACRN 虚拟化方案。
英特尔软件研发工程师张宇在主题为《ACRN 虚拟化技术:应对软件定义嵌入式解决方案面临的挑战》主题分享中指出,ACRN 虚拟化方案是由英特尔主导开发的面向端侧的轻量级虚拟化开源方案,在保证不破坏安全隔离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 Intel 平台的硬件技术对实时负载运行所涉及的硬件资源进行细致的隔离,比如 CPU 算力、CPU 缓存和内存带宽,以确保虚拟机之间不会因为资源抢占导致不必要的延时。
OpenEuler 嵌入式负责人任慰在主题为《OpenEuler Embedded 以 Linux 为中心的综合嵌入式软件平台》的演讲中详细介绍了OpenEuler Embedded 总体架构、应用场景,以及与英特尔ACRN 虚拟化技术的合作方式。他表示,嵌入式系统非常依赖开发工具的支持,这也正是英特尔 ACRN 的优势所在。尤其是在 OpenEuler Embedded 的 AMP 模式之下,Linux出现问题之后就会影响到实时操作系统,特别是在工业场景之下,需要弹性融合底座将两者隔离开,ACRN 虚拟化技术就能够轻松的将Linux和实时操作系统隔开,互不影响。任慰强调,未来OpenEuler将与ACRN共同合作,深入探讨虚拟化技术在异构多核混合关键性系统上的应用。
在云与边缘的展台上,英特尔展示了软件定义工业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利用英特尔工业边缘控制软件 ECI、以及实时虚拟化方案 ACRN,在基于英特尔®至强® 1732TE 处理器的边缘服务器上,运行 7 个变电站关键实时装置,每个虚拟装置上运行单独的变电站间隔层功能应用,向下通过与过程层执行单元的交互完成数据采集、录波、保护等业务功能,向上提供信息至站控层,实现数字化的基础。该方案实现了整体二次设备尺寸 7:1 的缩减,并实现总体拥有成本高达 75% 的降低。
据张宇介绍,ARCN 技术已成功在车载和工业等相关领域进行了商业化,对软件定义的产品化应用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三、2023再起航:将中国开源战略行稳,驶远
2023年,是传统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年,也是数字经济全面发力的一年。如何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兴技术,加速业务模式的创新与转型,推动企业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关键挑战。开源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已经成为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协作方式,也成为推动业务创新的核心动能。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开发者们活跃在开源社区,为开源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为深耕芯片领域的企业,英特尔深耕开源领域20多年,深知开源的重要意义。为此,2023年初,英特尔正式成立了英特尔中国开源技术委员会,最大程度整合内部资源,利用英特尔最新技术和生态资源,更加深入地与中国开放生态融合,更专业高效地服务中国企业和开发者,推动开源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英特尔中国开源技术委员会将植根中国,实现英特尔开放价值观和全栈软件策略,在中国通过开放生态建设引领技术趋势、共建繁荣社区、推动软件产业以及培育创新项目。
据了解,英特尔一方面将加大 oneAPI 开放式软件栈,推动促进行业发展的标准建设。另一方面,英特尔将携手行业伙伴、学术界和开发者,通过与广泛的生态系统合作,为企业和开发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赋能企业创新,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
目前,英特尔已加入 OpenEuler、OpenAnolis 和 OpenCloud OS,并成立了 “Intel Arch SIG”,为企业和开发者提供一站式技术和解决方案入口,并同步支持英特尔最新的平台技术,与全球主流 Linux 操作系统保持同步一致。
除此之外,英特尔还参与 OpenHarmony 社区的工作,支持 x86 平台生态发展,并提供最新的 PC 平台全套 Linux 驱动代码和支持测试样机,共同推动符合 OpenHarmony 标准的 x86 产品的落地,并为 x86 产品提供技术支持。
可以说,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 8086 微处理器源代码的开放,到今天英特尔中国开源技术委员会的正式成立,近半个世纪的开源之路,让英特尔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开源生态,在持续收获创新技术的同时,也为中国开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023年,随着英特尔中国开源技术委员会的正式成立,进一步夯实了英特尔在中国的开源战略,明确了英特尔在中国开源未来的发展方向。英特尔中国开源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也意味着英特尔在开源领域的再起航。为此,记者有理由相信,这艘巨轮,在英特尔中国开源技术委员会的领航之下,将行得更稳,驶得更远。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