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业 界/ 互联网/ 行 业/ 通 信/ 数 码/ 手 机/ 平 板/ 笔记本/ 相 机
当前位置:科技 > 快讯 >

AI行业深度访谈|刘大鸿:不同技术有不同市场细分方法论

AI行业深度访谈|刘大鸿:不同技术有不同市场细分方法论
2023-09-06 11:10:29 来源:咸宁新闻网

AI大模型在中国经过了半年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技术的变化?泡沫破灭了吗?什么样的AI应用更有商业前景?我们用提问的方式,围绕国内AI创业者在市场选择、融资策略、商业模式、未来判断等问题,邀请波特公司创始人刘大鸿谈谈观点。

低估了AI的想象空间,高估了AI的能力边界

1. 问:你第一次用AI大模型是什么时候?当时有什么感觉?

刘大鸿:2022年12月。当时很震惊,感觉计算机突破了一个边界。过去,计算机主要用于语言理解,回复的范围也有限。现在大模型似乎能够回答任何问题。我觉得这个技术变革比区块链技术的突破带来的颠覆力更大,一个新时代要开始了!人可以和机器在一个对话窗口展开对话,还可以对接后端的业务,解决人们的某些具体问题。我当时觉得大模型会取代搜索引擎,现在我觉得不能用搜索引擎或者问答类的产品形态来与之类比。

2. 问:上半年AI经历哪些技术变化?

刘大鸿:上半年,我们一边做应用一边训练自己的AI模型。回头再看大模型技术,我觉得它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但也有能力边界。它在解决语言交互、索引、给内容打标签、切换不同语言等方面有优越,还能把人的意图转换成另外一种指令……大模型已经慢慢融入了我的生活,就像水、电一样,AI也成为我日常生活依赖的“能源”,电厂输出电能,大模型输出智能。

从“人与人对话”到“人与机器对话”,其中有巨大的想象空间,通过给AI赋能,拓展出“人和物”的对话协议,AI的对话接口可以接到电视机、冰箱、机器人,甚至万物皆可接入AI……可是,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比如,目前它还是一个语言模型,不是“数学家”或“物理学家”,它不具备解数学题和物理题的能力,多模态尚需要时间来做工程叠加,因此,大模型暂时还没有推理能力。

3. 问:你什么时候决定用大模型技术跟自己的产品做结合?

刘大鸿:2022年5月,我们团队研发过一个AI语音交互人机对话模块,是用第三方技术集成的,不太好用,那半年,我们一直在改进AI的技术准确度和交互。我们当时面临两个难题,一是机器很难理解人的语言和意图,当时市面上还未有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二是机器无法输出一个像样的答案。然而,大模型来了,我突然感觉,大模型是一个技术上的突破,我们也不需要再做技术自研发,用好大模型的技术能力就行,所以在产品技术战略思考的时候,我们列了一些不做清单(stop  doing list),第一条就是不做大模型。

4. 问:你做的产品是如何结合大模型技术应用的?

刘大鸿:我们将产业的需求抽象归纳成一个产品的交互,让AI成为人机交互的接口,通过它可以实现多重事情的交互和处理,让系统能够理解人的意图并提供相应的服务。这种模型可类比为一个魔盒,你告诉它,你需要什么,它会将信息翻译到数字世界,并将结果反馈给你。至于魔盒内部是怎么实现的,用户可能不那么关心。我有时候觉得人类对出现的新技术和新世界,有孩童般的好奇心,我曾看过一个孩子不停地按灯的开关,他按一下,灯亮了,再按一下,灯灭了,孩子很开心,在我看来,这就是人机交互,这个孩子在跟世界交互,现在,开关和灯泡由AI来驱动了。一千年前,点亮世界是魔法,今天AI技术的突破,所有的机器和设备或许都可接入AI接口,人对机器的“操作”变为人和机器之间的对话,万物有灵,机器能按照人的意图完成任务,甚至能读懂人的表情,这是很好玩的事情。

“一花百放”和“百花齐放”

5. 问:上半年,你觉得中国的大模型取得了哪些实质进展

刘大鸿:目前国内的大模型方向,在技术上有两类,一类是以百度“文心一言”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它在文字和语言模型处理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比如,内容的精准度,上下文的关联等方面,中文语料库比国外大模型的数据更齐全。

第二类是腾讯这类提供大模型基础服务的公司,它们做了非常多向量数据库等基础工具,给开发者们使用。像腾讯这种以产品驱动的公司,一定会推出自己的大模型,我猜,腾讯这类公司将诞生某个“杀手级”的应用。

单纯的大模型未来会成为一种智能云,类似阿里云、华为云、亚马逊云等产品。

6. 问:据你所知,上半年,美国的大模型有哪些实质进展

刘大鸿:美国的大模型发展呈现出纵深发展的特点,涉及不同领域,中国和美国在互联网技术、基础设施和生态方面存在差异。美国大模型是“百花齐放”,而中国是“一花百放”。例如,美国有以Transformer为基础的GPT语言大模型、谷歌选择Bert方向,并结合了综合语义分析等技术、Facebook开源了llama  2大模型基础构架,与更多人共建生态系统,Pi团队专注于模型的情感理解,给人提供情绪价值。此外,在图像、视频生成和聊天机器人等领域,美国也取得了创新突破,相对更加多样化,生机勃勃。

7. 问:中国一花百放 和美国百花齐放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刘大鸿:  文化差异。在中国,从资本和应用市场来看,很少有公司或财力雄厚的资方愿意在基础研发或探索业务上投入,在中国,“一花百放”是非常普遍现象,美国人对此是难以接受的。这种文化差异表面上看是饱和竞争,而饱和竞争的好处在于将应用市场打透,我觉得中、美这两种市场形态各有利弊:国内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快速科普,为市场培养一批立即能上手的人才,做应用的人也要懂模型的技术原理;坏处是这样催熟的技术,积累不够,后续无法激发出新的创新表现。

8. 问:美国Pi公司的应用跟快秘书相比,快秘书有哪些本土优势?

刘大鸿:Pi的梦想是互联网式、科幻式、终极梦想式的,“快秘书“是个AI工具,它们的应用层面不一样。Pi像电影《Her》里的情节一样,要打造出一个懂你、给你提供情绪价值的机器人;“快秘书”是个Copilot(副驾驶)角色,帮助你把事情做得更好。因此,“快秘书”将重点放在商业化应用上,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使个体在商务活动中更强大。快秘书主要服务于追求高效能的人士,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和简化商务事务,这种普遍的消费升级,与国内的文化和人均可支配消费都有很大的关系。

从“信息找人”到“人找机器人”

9. 问:在你看来,移动互联网时代和AI时代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刘大鸿:在PC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搜索”生产信息;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为人的延伸,可通过手机随时获取、处理和发送信息。这种信息找人的推送和推荐模式,衍生出了许多业务流程。在AI时代,人机交互方式变为人找机器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许多业务在AI时代仍会存在,只是会下沉为AI调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举例来说,你要去上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要通过搜索多个产品和获取信息,再做决策,在AI时代,AI可以帮你安排好前往上海的一切事宜。

10. 问:在你看来,移动互联网完全跨入到AI时代大概需要多久,会经历哪些阶段?

刘大鸿:这种过渡并不会有明确的分水岭,它是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可能某一天会突然出现一个现象级的产品或应用,推动和加速AI时代的到来。我预计再过两、三年,AI市场将会非常成熟。

看好大模型,更看好应用层

11. 问:经过上半年,目前,你觉得中国大模型的泡沫破灭了吗?

刘大鸿:中国大模型是否会破灭与资本直接相关。我想起过去的团购竞争中出现的"千团大战",据说当时有三千多家团购产品,最后胜出的就那么几个。但大模型有些不同,它的技术和人才在转型和应用过程中仍有用武之地。经过上半年,尽管热度有所下降,但并未破灭或浪费,是正常的发展阶段。

中国的大模型发展,需要具备一些先天条件——巨大的数据集、充足的财力支持和技术积累。这并非是临时召集一些人就能干成的事,需要远见,提前布局。有些公司有技术,但没有相应的数据集;有些公司有数据,但缺乏技术支持;还有理解和认知的局限等因素。因此,并不是所有公司都具备大模型创业的能力。

12. 问:现在中国市场对大模型的误读是什么?

刘大鸿:最大的误读是认为它无所不能。大家会觉得“你看这个问题,它都无法正确回答。”那是因为它没有受过足够多的训练,它需要被赋能。

13. 问:你们的AI产品是如何赋能的?

刘大鸿:我们将大模型赋能到具体的业务场景中。针对具体的业务,使用小模型进行训练,使其具备相应的能力,再与大模型对接,利用大模型的能力,解析出结果并呈现给用户。若小模型已经具备了某项能力,无需再进行模型训练,只是一个业务需求,企业高管的事务安排,产品售前售后,就可以直接调用。在用户端的第一页,每个人、每个企业对每个业务都有不同的需求。我需要为这些企业训练自己的垂直小模型,让小模型在用户界面上进行交互。简单说,我们更像是一家提供新型“劳动力”输出的公司,租赁数字员工,经过AI赋能,让一支50人的团队,产出200人甚至500人的效能。

2B还是2C?最终都是赋能人

14. 问:你觉得什么样的AI应用更有商业前景?

刘大鸿:我认为,我们最终交付方是2C。它的商业价值是让人在信息世界中更高效地实现他们的诉求。其差别是,看所选的市场是具有可延伸、可扩展大市场?还是垂直、局限的小市场?大市场和小市场的技术模式是相通的。若把AI组成网络来看,人类与信息世界的对话,通过AI网络实现个人需求的高效服务,这个网络连接着不同公司的接口,最终让每个人都能获得强大的AI赋能,就像拥有自己的AI助手或员工,让个人成为一家强大的公司。

15. 问:在这种场景下,你认为AI市场中,2C2B哪个业务走得更快一点?

刘大鸿:没有2B。马云曾问卫哲:“B2B是什么?”卫哲说“不就是Business To  Business吗?”马云说“不对,B2B其实是Business People To Business  People。”B2B不是企业对企业,而是商人对商人。我赞同马云的这个观点,做B2B,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首先要想到去满足企业的需求,而企业的需求,无论产品或者服务,落到根上,肯定还是商人的需求。

由于中国经济市场的特殊,有些个人消费者对AI应用缺乏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但企业主作为2C的一部分,他们具备支付能力和意愿。许多AI公司为了生存转向企业服务,采用垂直模型,开发数字人作为数字员工,实现更快的盈利。我们相信通过AI的赋能,能让企业变得更强大、更高效,同时也能使每个人受益。

 找到真实需求,小即是大

16. 问:投资人问你最多的几个问题是什么?

刘大鸿:首先他们最关注政策问题。政策合规涉及算法备案等方面,审核的较为严格。第二会关注产品的可行和持续发展能力。第三是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第四是未来的变数,市场变了,你做的事还会不会存在?目前来看,创、投两方都处于一种焦虑和紧张的状态,投资人会看创业者是否有清晰的认知和预判能力。

17. 问:你如何看待投资人对你提到以上问题?

刘大鸿:我觉得投资人提的是常识问题,只不过对比移动互联网的黄金10年来看,投资人和创业者都更理了,投资人似乎多了几分迷茫和担忧。

在产业结构转型、新技术刚露头的特殊阶段,细分和下沉场景的讨论要多过宏大叙事,去解决一个小场景的具体需求,自我造血大于宏大梦想。

18. 问:上半年,你跟AI创业者交流多吗?他们有什么想法?

刘大鸿:交流频繁。市场中存在两类AI应用的机会:一类是学并培训AI相关技能,将其应用于自己的领域;第二类是将AI赋能于现有业务中。之,他们都在细分市场中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创业嘛,只要政策支持,有干劲的人还是有的,在很多人大喊“躺”的氛围下,我看到很多AI创业者带着激情在战斗,这很可贵。

19. 问:你怎么理解AI时代的市场细分 

刘大鸿:这是个很深刻的问题,我想了很久。我甚至觉得细分策略是战略中的核心部分,堪比军事策略中“打城市还是先占农村?”的细分方法论。

我觉得无论何时,都可以把市场分为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创新者在多数情况下要去寻找增量市场,即使那是边缘市场,或者是存量市场中细分出的一个增量市场,之一定是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过去不好解决或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今天解决它的成本大幅降低,效率大幅提升,变得容易解了。

我复盘了IT行业这几十年的产品更替的历史,我认为不能再用存量市场的划分方法来细分市场,从PC软件、PC互联网到移动软件和移动互联网,再到今天的AI软件和AI网络,每个阶段市场细分方法其实都是不一样,每个阶段的技术特都不一样,电脑和手机的特不同,出现了不同特的媒体市场细分,AI也会出现新的具有AI特的市场细分。

AI多模态大模型的突破,人机交互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认为可将需求分为两种:一是关注人类本身的物质购买需求,即人对信息和商品的需求。这类需求有非常成熟的供应链,市场已经饱和;另一种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服务需求,这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人对物的需求”中存在AI赋能的空间,也在存量市场的火力覆盖范围内。而“人对人”(包括机器人)的需求,今天突然变的不一样了。举个例子,当你时间有限、在海量信息市场中无法做出决策或专业判断时,人工智能可以复刻人类的能力,成为你的数字助手,帮你订购便宜、合适的机票,或者为你收集信息,撰写报告。在现实世界中,我们通常要靠助手、秘书或专业机构来完成这些任务,而现在可以通过AI来实现这些任务,用户从一个繁琐事务的执行者转变为决策者和监督者、照看者的角色。

多年前,我们几个企业家读书会的朋友非常热衷于研究“颠覆式创新”,随着我们在创业中的经历多了,吃亏也多了,我们慢慢领悟到一个共识: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创新,只要是在文明社会,就不会是以”抢地盘、夺人财物“的方式完成。绝大部分都是因为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出现,找到了在存量市场外的一个新兴的边缘市场,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边缘市场也会逐渐扩大,甚至成为主流市场。所以,”颠覆创新”是细分方法论的颠覆,背后是技术更替和时代更替出现的时代推动。

今天的大模型技术的出现使得过去无法规模化、批量复制服务事务有了可工业化的可能,因此,会出现很多边缘化的新兴市场,这就是AI时代的细分市场。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阶段只要找到真实的需求,哪怕是小需求,不怕小,都是切入AI市场的好点子。

20. 问:你认为,中国AI行业真正的大机会在哪里?

刘大鸿:我现在做一件事时,不太计算它是不是真正的大机会,而是考量它是否有用,能否帮人们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

说到“大机会”,从工业革命到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发展史,服务人类肉身,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是一直永恒的”大机会”,如今,新的AI技术也是在围绕这些事重构,为个体人提供业务赋能,帮他更简单、更高效地解决问题。还有一些机会是效率革命升级,它跟消费升级不是一个概念,技术突破之后,一些文化、娱乐精神追求的需求变得更大,像“穿越到数字世界中体验不同的人生角色”这类设想,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更多的类似的应用出现。

无需用户准备好

21. 问:你觉得,中国的企业主做好接受AI应用的准备了吗?

刘大鸿:我觉得不存在用户准备好这回事。首先,企业主并不需要了解AI技术的传输方法或语言模型的工作原理,它需要的是一个封装好的产品,就像按开关就能控制灯光一样能简单的使用。因此,需要我们将AI技术打包成可用的产品,解决他们在具体场景中的问题。其次,需要有资本支持研发公司来推广和迭代这些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就像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不存在用户为智能手机的到来做好准备,当智能手机简单又易用,用户就会接受并使用它。

 不可替代的人类

22.  问:关于人工智能对就业、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的讨论一直非常热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刘大鸿: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一种人们普遍焦虑的情绪,很多人认为人类将被AI取代。我曾经也有这样的想法,甚至觉得自己读很多书没用处,因为AI能比我更快地获取知识,并解答问题。我曾想将AI看作我的外脑,但后来我改变了这种狭隘的观念,我现在相信阅读和思考仍然很重要,若不读书、不思考,我甚至无法提出好问题。人类仍然需要学,而不是仅依赖人工智能。

图灵奖得主Raj  Reddy认为"未来十万年内,AI无法取代人类"。人工智能在逻辑、计算、记忆力和反应速度等方面,可能比人类更强大,但我们对其认知仍然非常有限。人类和其他生命形式之间存在差异,如果将整个生命的形态放置在生态链中观察,你会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众多生命形式,人类对它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动机知之甚少,但它们却能很好地生存。

我们应该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工具,能够帮助人类变得更强大、自由,解放人的时间和精力,它可以帮助人处理逻辑计算、记忆、复制、推理、演化和多种可能的探索等方面的任务,让我们能够更多地发挥创意、想象力和直觉,进行创新和艺术创作。

想象一下,如果有大量的人工智能助手帮助人完成复杂、繁琐和重复的工作,人只需动用大脑去思考、想象和享受生活,这将是人类的福音。我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持乐观态度,认为它能帮助更多的人变得更强大、延长寿命并提高健康水,将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能力,让我们在自己独特的生态位中发挥作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关键词: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关键词:

迅雷12PC版全新升级:产品布局轻量化 更聚焦功能体验

2023-09-05 14:19:32迅雷12PC版全新升级:产品布局轻量化 更聚焦功能体验

第十届云鼎奖新增”AI创新奖“,申报火热进行中!

2023-09-04 19:25:49第十届云鼎奖新增”AI创新奖“,申报火热进行中!

幻霄科技推出「线上学」平台 以科技之力创新教育升级

2023-08-17 12:27:40幻霄科技推出「线上学」平台 以科技之力创新教育升级

BLD-me Club会员卡燃情首发,至高尊享7万价值礼遇

2023-08-04 15:45:27BLD-me Club会员卡燃情首发,至高尊享7万价值礼遇

礼赞七十载 奋进新征程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庆祝成立70周年

2023-08-03 11:27:57礼赞七十载 奋进新征程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庆祝成立70周年

极速直播:体育赛事尽览,仿若身临其境

2023-07-27 15:40:12极速直播:体育赛事尽览,仿若身临其境

相关新闻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