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通往哪里?”
好奇、想象、激情、创造……
科技是对未来的探索与对已知的更新。
从“人工智能”到“新质生产力”,面对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等新要求,西南交通大学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聚焦AI技术、可持续发展与新质生产力,于12月22日在西南交通大学智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举行了一场以“AI与人类”为主题的HACKATHON活动,聚集了来自智能建造、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五个专业500多位学生,共同展示他们关于AI与人类的未来想象。
活动现场,创意海报和手工作品整齐排列,学生们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展示着自己的作品。
“地标侠,它可以作为你的随身文化向导,进行智慧交互问答,由此形成记忆匣,它还可以点亮图标做任务,支持不同语言不同时间交流,破解中外交流难题,实现跨时空分享。”
“绿智观察者,基于‘绿智守卫’智能体的研究不断深入。运用arduino IDE编码以及具有ESP功能的感知元件,实现结合ai与数据网络,只需简单一问,便可获悉某地区天气与环境最新动态。”
“AI助力青年就业,通过人脸识别、性格特征检测,运用大数据检索技术,根据性格推荐职业,帮助降低失业率。”
……
本次Hackathon活动坚持结合当下亟待实现与解决的现实问题,结合如何实现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以开阔的思维视野,团队合作的形式,应用TRIZ创新理论,独立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实现从想法到器物的创造过程,具有一定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而这些作品不仅是对AI技术的一次生动诠释,更是学生们对新质生产力——即科技如何赋能创意、推动社会进步——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创造。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数字加速议程》报告也提出,数字化直接贡献了所有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约70%的具体目标,并有可能为其他30%具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信息。为推动AI、可持续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本次Hackathon活动中学生们思考AI与人类的关系、用AI监测环境、用AI寻找工作……以人工智能为引擎,加速制造业全产业、全场景、全链条向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的同时,AI与高校课程融合,运用AI技术的优势构建了一个个性化的创新培养教育课程。学生们为色觉障碍人群创造便携式设备、设想“下半个世纪”的校园、探索水量可视化……这一课程不仅让学生享受数字技术带来便利,也带动他们理性应对其挑战,提高学习效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更是一堂生动的“新质生产力”思政课。
值得一提的是,在评审环节,学生们采用手工制品、创意海报、研究报告和汇报PPT多种方式展现在《跨学科创新方法与实践》课程项目中学习的成长与进步,报告中不仅阐述他们的创意来源、设计思路、过程,还包括AI技术的应用。在将AI融入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这一课程还培养了学生们的综合素养,为他们在快速变革的社会中坚持创新,促进个人发展与实现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与此次HACKATHON活动的黄同学说:“没有亲手去做,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大。这次活动的经验与收获将会有益于我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提醒着我不断追求卓越,勇攀科技高峰。”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多重功能,教育作为一种生产关系,随生产力的变革而相应变化。西南交通大学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为动员和践行“AI、可持续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发展,作为重要平台不仅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更将目光投向了行业的未来发展以及全球的可持续进步。未来,学院也将继续聚焦于科技与创新创造人才的培养,鼓励学生实践创新,致力于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与文明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