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买不来学不来 唯有自主创新干出来
近期,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主办的“新纪天工 开物焕彩——飞驰的智慧高铁”为主题的重大科技成就发布会上,来自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的首席专家、副总工程师江明提到:“从250公里时速高铁列控系统到350公里时速高铁列控系统,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是追踪间隔3分钟不变的前提下,制动距离却要从3200米变为6500米。当时,世界上只有瑞典、德国、法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高铁列控技术。”为使系统进一步升级、满足京广高铁武广段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列车的运行控制需求,中国通号集团组建了京广高铁武广段攻关实施组,派出项目团队前往瑞典庞巴迪公司,就中国时速350公里高铁列控系统研发开展联合设计和技术攻关。团队成员深知要想实现突破、掌握真正的列控技术,还得靠自己。于是在瑞典的一年,团队整天泡在实验室里研究系统集成方案,开展软件开发和集成调试,进行各种场景下的功能性能试验,最终通过车载ATP应用与地面RBC应用的互联互通完成技术攻关,研发出具有中国自主品牌、适应中国高铁发展需要的CTCS-3级列控系统。
图1 满足350公里时速的高铁列控系统
C3到C3+ATO 从有到强的精彩蝶变
为了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行车效率、准点率和旅客的舒适度,以及降低司机驾驶的劳动强度、降低牵引能耗指标,中国通号研制出高铁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实现车站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车门开门防护、车门/站台门联动以及车站自动停车五大功能。在性能指标上,列车以时速350公里驾驶一次制动到停车,最后停准的误差在10厘米之内,节电约15%。这些成效正是中国通号高铁列控系统团队勤钻研,不放过1毫米误差的科学家精神的真实写照。在北斗卫星和5G技术加持下,形成基于北斗的列控系统,大幅减少了轨旁设备,同时实现了移动闭塞,将追踪间隔从3分钟缩短至2分钟,不仅提高了现有线路运输能力30%以上,还缩短两车的发车间隔,让老百姓的出行更高效便捷。基于移动闭塞、北斗导航和5G通信技术的新一代列车控制系统,被誉为列车的“超级大脑”,这是我国高铁列控技术里程碑式的重大进步。
图2 基于北斗、5G技术的高铁列控系统
自主创新的成功范例 中国高铁走出国门
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从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去的“第一单”雅万高铁到中欧班列,中国高铁作为自主创新的成功范例走出国门,成为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一张亮丽的名片。列控系统随着中国高铁走出国门,今年也将在匈牙利开通,这也标志着中国高铁列控系统正式进入欧盟国家。中国高铁列控系统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实现三级跳。这背后正是中国通号列控系统科研团队多年来潜心钻研的辛勤付出,88项国内发明专利,15项国际发明专利;30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主编2项国际标准。尤其是2项国际标准是我国铁路信号专业在国际标准上实现的零的突破,代表中国有实力能够为国际标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图3 中国通号高铁列控系统走出国门应用案例
更高效、高安全、更智能是中国通号列控系统团队追求的永恒目标,通过技术、科技创新,引领世界高铁的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交通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是中国通号集团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伟大梦想。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7 3889 8464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