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政策研究室主任高红冰近日在北京参加的一场有关余额宝法律监管问题的研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并回答了一些记者的提问。
高红冰原任国务院信息办政策法规组处长、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处长,负责信息化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的起草制订及国家信息化指标的制订工作。而后下海创业,加入阿里巴巴集团任职副总裁和政策研究室主任。
下面内容为高红冰发言和答问整理。
余额宝的前世今生
谈到余额宝,就绕不开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另外两个宝,“淘宝”和“支付宝”。三个宝紧密相关。
淘宝2003年5月份成立,已经10岁多了。十年发展过来他给大家带来方便、快捷、可选择性。去年接近2万亿交易规模,创造的就业是962万,但一路发展也非常艰辛。
一方面淘宝是政府部门解决就业的渠道,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发展带来内需扩张。麦肯锡的一份报告显示,电商带来消费的交易增量39%,大概对应7000-8000亿人民币的规模。
在电子商务之下,零售业面临巨大挑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互联网倒逼传统零售业转型升级。为何淘宝能做到如此?这离不开相隔一年后出生的第二个宝宝--支付宝。
支付宝的最大创新是创造了担保交易。每天2400万笔交易背后2400万人用信誉达成交易。真正让支付宝快速成长到去年交易规模近三万亿,真正起作用的是担保交易。
不是支付造成增长而是信任创造了增长。这背后是重要的制度创新而非简单的技术创新。人性、市场规则、传统制度缺陷才是这个产品发展的制度环境。
淘宝在双11当天完成1.88亿笔交易、530亿规模,其中53亿手机下单。未来手机上下单交易可能会达到50%以上。而这就得益于“阿里云计算公司”,其拥有的新的技术可以在全球排前5名,有5000台服务器。这个技术的支撑是完成我们一天交易的物质保证,我们在讲新的互联网金融如果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撑,这是泡沫、风险和绝对的灾难。所以如何去看待这个产业发展或者创新背后要关注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撑。
支付宝是第三方支付角色,捆绑传统银行卡。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笔和淘宝发生的支付和交易都是在带动传统银行电子银行发展,双11的海量交易90%是来自网银,其他才是支付宝余额。
支付宝抢银行饭碗?错。支付宝和银行是协作、共创合作模式。
在这个交易支付的背后,它的主体是什么?是买家和卖家,卖家在淘宝上是将近900多万个中小微的企业,支付宝也好、淘宝也好,支撑到的是什么?是这些小微企业,小的不能再小企业,支持的是谁?是那些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主要不是一线的城市,三四线交易规模是60%。从人群来看,主要的是那些年轻人,不是一些“高大上”。还有一个特点主要是女的买东西,双11那天前20分钟下单的29亿中24亿都是女人下单。
这些都是余额宝这个小宝宝产生的温床。在线交易的支撑和驱动下,必然要延展出一个结算、 支付,延展出小企业需要的贷款,所以我们创新的产品是支付宝。支付宝为了让消费者更爽,开发了快捷支付,方便安全。
在这些的基础上,我们开始思考支付宝余额趴了这么多钱又不能给利息,央行二号令《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备付金利息归属第三方支付公司,此后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的各种细则和管理办法。因此在支付机构管理体系下,政策和法规上是完备的,可以把基础风险解决掉。在这种情况下,去开立这个帐户,以后是受法律保护的。
(编者注:支付宝的沉淀资金运用及其获利一直是“敏感话题”。虽然央行后来发布的《支付机构备付金管理办法》明确了备付金利息归属第三方支付公司,只是需要计提10%的备付金利息所得为风险准备金。但支付宝备付金利息总体规模太大,风险准备金也得以10亿计。这是余额宝推出前支付宝沉淀资金面临的一个监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