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正在网上看央视首席新闻评论员钮文新的微博--《取缔余额宝》,远在兰州的同学打来电话:“余额宝真的那么好吗?身边的同事天天说,我把银行的钱也买成余额宝(不靠谱)了,没风险吧?”
“余额宝的风险你倒不用考虑,就是记好了自己的账号、密码什么的,别丢了、被盗了。”电话这头,我依然力挺余额宝。同时告诉老同学,余额宝的出现,撼动了基金公司的竞争格局,也激起了金融机构的恐慌与冲动,券商、基金、保险开始纷纷触网,不惜自降身段和条件,以寻求与互联网巨头的合作。
竞争带来的好处就是,如今,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货币基金都做到了类余额宝功能。换句话说,你不买余额宝,还可以买其他的货币基金。本质一样:7日年化6%左右的收益,T+0的申购赎回,完全的在线操作,人性化的日收益披露……这些都是最近半年多,第一波互联网金融带给普通老百姓的“惊喜”。
没错,看着手机账户中每天多出的几块钱、甚至几毛钱利润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老百姓都会沾沾自喜。因为同样的钱放在银行,那0.35%的活期利息几乎等于零不说,每年还要扣掉10块钱的管理费。在个别银行,如果账上金额小于500元,每个季度还要再扣3块钱左右的小额账户管理费。
仔细算一下,100块钱放在银行,如果5年没动,你非但没赚来多少利息,还会欠银行约10块钱管理费。这是合理的“融资成本”吗?相反,给了余额宝,每天获得约0.15分的收益,就成为了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典型的“金融寄生虫”?
余额宝说白了就是一款货币基金。货币基金在中国市场上已经存在十年有余了,它的费用在所有类型基金中最低。管理费一年约在0.3%左右,托管费0.1%左右,销售服务费0.25%。余额宝如此,绝大多数货币基金也是如此,2%之多不知从何算起。
其实,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假如银行提供的理财等投资产品更丰富一些,期限和门槛更灵活些,购买与提取再方便点儿……恐怕绝大多数人,还是愿意把钱交给银行打理的。毕竟,银行的运作更成熟,老百姓心里更踏实。而最近半年,部分股份制银行已率先推出类余额宝产品,这是银行大佬们迈出的第一步。未来,余额宝不会被取缔,金融业的竞争却将更加剧。别担心,我们终将会成为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