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4年到今天,中国已经有6亿多网民。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中国,这种改变还在继续。对有的人来说,互联网是好东西,它提升了生活的品质,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它也带来了很多的焦虑:网络书店方一勃兴,传统书店就招架不住;微博微信牛刀小试,传统媒体就感到“压力山大”;“双十一”光棍节略加炒作,传统商店就感到紧张……面对互联网,传统产业到底该怎么办?
确实,面对互联网的神奇,任谁都很难淡定。正因为凭借所谓的“互联网机遇”、“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精神”,淘宝、天猫、腾讯、新浪、京东,马云、马化腾、刘强东,十几年前还名不见经传,可今天都是炙手可热。既然互联网这么好,造富能力这么强,是不是应该也投身其中分一杯羹?不知道该如何用好互联网、不知道该不该进军互联网、不知道未来的互联网将怎样定义这个世界,该转型还是该转行,这就是时下很多人的“互联网焦虑”。诺基亚、黑莓、北电因为没有踩到互联网的节拍,黯然败退;苹果、三星、小米成功运用互联网,风光无限。然而,几个月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告诫他的下属:“不要为互联网的成功所冲动”;几天之前,他又强调:“在大机会时代,千万不要机会主义,我们要有战略耐性”。就在大家都为互联网疯狂时,强调“不要互联网冲动”,这是不是有点不合时宜?
其实,在展望2014时,华为还提出过另一个观点:应对互联网,传统产业要做的不是“internet”,而是“internet+”。结合这两个观点,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要跳出“互联网焦虑”,当然不应该麻木不仁,搞“互联网漠视”;但也不能反应过激,搞“互联网冲动”。
人们已经认识到,与当年的蒸汽机、电力一样,传统产业一旦搭载上新兴的动力列车,就会产生脱胎换骨的变化,甚至催生以前从未有过的产业和行业。传统集市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加上互联网成就了京东,传统银行加上互联网成就了支付宝,传统的安保服务加上互联网成就了360,传统的红娘加上互联网成就了世纪佳缘,传统产业一旦加上互联网,便“胜却人间无数”。但说到底,互联网是工具,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大家一定要相信汽车首先必须是汽车,金融必须首先是金融……别的不能取代汽车,如果能取代,那就是阿拉伯飞毯”,在互联网已经20“岁”的今天,任正非的这一观点耐人寻味。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哪怕再“互联网焦虑”,要做的也是用互联网来提升自己,而不是丢掉自我盲目追随。做汽车的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汽车,做衣服的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衣服,做新闻的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新闻。只不过,在做好自己的同时,要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做好“internet+”背后这个“+”的文章,强化战略定力,做好自己,别把“互联网焦虑”演变成“互联网冲动”,甚至“互联网狂热”,这才是应有的理性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