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看似“高大上”,实际上其对用户体验和口碑的看重,首先要求企业必须“接地气”
开放、平等、互动、极致用户体验……提起互联网思维,无论是诠释其内涵的众多关键词,还是与之相关的硅谷、乔布斯、特斯拉等联想词,无一不是“高端、大气、上档次”。有玩笑称,当前的经济界、企业界人士,要是开口闭口不谈点“高大上”的互联网思维,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追求“高大上”没有错,可是,对于那些锐意转型、积极拥抱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接地气”。
不久前,笼罩着互联网思维光环的特斯拉,在中国遭遇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危机”。事情说起来简单,为扩大销量,新高管团队在未彻底解决充电桩安装难题的情况下,开始大规模接单。结果,无法按时、按顺序交车,引发了用户不满乃至维权。而首批用户交车仪式现场的混乱,以及对车迷乃至媒体的怠慢等不“接地气”之举,又加剧了网上的种种吐槽,业内甚至出现了特斯拉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担心。
与“高大上”的特斯拉不同,海马汽车,一家年产销不足20万辆的本土企业,却在“接地气”上下足了功夫,也收获了超出预期的回报。3月28日,海马汽车旗下主打80、90后的SUV S5启动线上预售,10天时间就收获了1600台预付订金的订单,远超同期销售店600台的到店订单数。而在北京车展前后,海马汽车借助微博、微信平台推出的“寻找都市新玩家”活动,以及打通线上和线下,联合歌手试水O2O,都得到了80、90后的积极响应。
其实,互联网思维对用户体验和口碑的看重,本身就要求企业必须“接地气”。那么,怎样才算真正“接地气”呢?
“接地气”首先要本土化。特斯拉去年在全球卖出了2万多台车,为客户安装充电桩从来不是问题,在中国却栽了跟斗。这恐怕只是其本土化进程中遭遇的一道小小的门槛。真正让人担心的,是新管理团队对中国车市、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不了解、不熟悉。推广“大宗销售”模式和“上门销售”模式确实会带动销量,但中国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电动车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性,以及高端汽车用户对消费体验的极度追求,决定了在初始阶段体验式营销、一对一营销似乎更加稳妥。
“接地气”要做好产品和服务。作为第一家采用“四位一体”特约销售服务店模式的中国车市“引领者”,广汽本田近年来加快自主研发实力建设,陆续推出的凌派、第九代雅阁等更先进、更具竞争力的“中国专属”产品,迅速得到消费者认可。今年,以面向经销店沟通、展示、服务、支持的“e动未来”项目为核心,广汽本田瞄准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需求,深化覆盖市场、销售、售后、增值业务和客户关系管理五大业务领域的渠道创新计划,力争让用户的服务体验由“满意”升级为“欣喜”。
“接地气”还要勇于创新。互联网思维对传统产业链条的冲击,已是各行业的共识,但是在汽车行业,近来却出现了许多质疑的声音。海马销售公司总经理吴刚坦言,海马S5上市过程中O2O的成功尝试表明,互联网思维对汽车营销模式的冲击甚至颠覆已经是现实存在,漠视甚至回避不是办法。勇敢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的互动、社交和迭代效应,完成产品定位、品牌定位从 “我是谁”到“你是谁”的过渡,真正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管道,中国自主品牌车企才能渡过难关,实现对跨国品牌的局部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