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3年6月13日正式上线至今,余额宝即将满周年。在过去的一年中,作为一项联接货币基金的增值服务,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余额宝对于公募基金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产生的震荡远远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想。
崛起
一年用户已破亿
2013年6月13日,余额宝正式上线,彼时,几乎没有人可以预料到,在此后一年中,该产品的客户数量和管理资产规模会出现爆发式增长:2013年6月底,余额宝累计用户数达到251.56万,累计转入资金规模66 .01亿元;2013年12月底,余额宝客户数达到4303万人,资金规模1853亿元;截至2014年2月底,余额宝用户数达到8100万户,资金规模超过5000亿元,成为全球四大货币基金;截至今年3月31日,余额宝资金规模达到5413亿元。据了解,截至目前,余额宝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1亿户。
余额宝的成功,使得原本为中小型基金公司的天弘基金在过去的一年中异军突起,实现弯道超车。截至目前,这家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已经达到5537亿元,远超昔日的行业龙头华夏基金(3483亿元)。借助于余额宝的成功,中国公募基金业的资产管理规模也实现了一次不小的突破。从2013年6月至今,基金市场规模从2.45万亿元增长到3.43万亿元,增幅达到40%,摆脱了此前规模多年徘徊在2万亿元左右的窘境。
不仅如此,余额宝的影响还远远超出了基金行业的范围。去年11月1日,17家基金公司集体在淘宝理财平台上销售基金,百度百发、和讯理财客、搜狐抢钱节、苏宁易购以及腾讯等众多互联网平台都开始了在线理财的试水。“宝类基金”的出现以及规模的迅速扩张,让传统银行业寝食难安,工行、平安、广发、交行等,均推出银行版“余额宝”理财产品,打响活期存款客户争夺战。
在更广阔的层面,余额宝在过去的一年中更是引领了一场具有颠覆性的互联网金融革命。以余额宝为发端,互联网证券、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已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以余额宝为首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引起了政府高层的重视。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内的金融监管高层在过去的一年中多次公开表明对于余额宝的态度。在国务院今年出台的新“国九条”中,更是首度明确,支持证券期货服务业、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产品、业务和交易方式。支持有条件的互联网企业参与资本市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扩大资本市场服务的覆盖面。
变革
倒逼利率市场化
余额宝作为一个“搅局者”,在这一年中饱受各种争议。W IN D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0月,居民人民币存款减少8967亿元;2014年4月,居民人民币存款减少1.23万亿元。业内普遍认为,由于余额宝类的货币基金产品的收益率远超出银行的活期存款,大量的居民活期储蓄正在从传统的商业银行流向上述“宝类基金”。
随着越来越多的活期存款向余额宝转移,“余额宝推高了市场利率”的说法流传开来,更有甚者,将余额宝形容成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典型的“金融寄生虫”,没有承担经营风险便获得暴利,抬高了社会总体融资成本。
然而,在更多的业内人士看来,相对于抬高社会整体融资成本,余额宝在过去的一年中更多是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这个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余额宝作为货币基金本身的意义。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余额宝能达到目前的市场规模和目前的利率非市场化不无关系。之所以这么多人选择买余额宝,正是因为管制之下的个人储蓄利率和放开的金融机构协议存款利率之间存在利差,两者之间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这种监管套利的出现正是源于制度的不完善和利率的非市场化。以前,大家都口头说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但是都不当真,余额宝的出现让更多人直观、形象地看到利率非市场化的危害,银行也开始真正地寻求改变。”郭田勇说。余额宝正是推动利率市场化的“鲶鱼”。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研究员杨驰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余额宝对金融改革的正面效应大于其负面效应,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是最为慎重的,余额宝的出现无疑大大加快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