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科学家汪俊领导的科研组发现新型抗菌素(1)
美国默克公司(Merck Sharp & Dohme)由几十名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华人科学家汪俊(http://myprofile.cos.com/wang9,)领导下成功地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抗菌素- Platensimycin,其中文命名为平板霉素。此项成果的科学论文于5月18号在世界最著名的英国自然杂志1发表后不仅引起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2, 也引起了世界各大新闻机构的连日报导3。论文详细地阐述了平板霉素的独特的发现方法,全新的作用机理,并运用动物模型证明了其无负作用和杀菌效力。平板霉素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广谱活性的强力抗生效果. 特别是它能够对抗一些临床上难以治疗的抗药性细菌,如对二甲氧基苯青霉素具有抗药性的金黄葡萄球菌(MRSA)和对万古霉素具有抗药性的肠球菌。汪俊博士说发现平板霉素本身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其研究途径可能会启发更多的科学家投入到全新抗生素开发的行列中.
人类与细菌侵害的斗争已延续了近八十年. 1928年,苏格兰人福莱明(Alexander Fleming)发现在他度假时一种菌污染并杀死了他的葡萄球菌试验样品. 虽然其他人也曾经遇到这种情况, 但Fleming预见到这种菌可能会成为挽救生命的药物. 1942青霉素从这种菌中分离出来并被首次用于治疗临床病人。其后Howard Walter Florey 和 Ernst Boris Chain发明了大量生产的方法, 由此他们三人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奖. 青霉素的发现不容质疑是一个科学的里程碑,它的发现带来了一场医学革命,更多的抗菌素随之被逐步挖掘出来。抗菌素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致命的感染能够被迅速治愈. 病患者常在接受第一剂药几小时内病情就得到改善或缓解,抗菌素由此也获得了"奇迹药物"的美名.
不幸的是, 自从1960年以来, 人类没有开发出多少新抗菌素, 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新抗菌素仅为已有抗生素的改良. 如今这些药物也不再象当年那样神奇.每个抗菌素都有其抗药菌的存在。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些细菌还出现了对多种抗菌素的抗药能力。这些菌被称为“超级细菌” ,临床上十分难以对付。病人感染了这种菌医生往往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了。
细胞的基本结构及一些组成单元是细菌赖以生长及生存的必要条件。科学家把它们视为抗菌素的靶。象青霉素是以阻断细菌的细胞壁合成,而四环素则是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消灭细菌。汪俊博士说, "改良已有的抗菌素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在增进效力,扩大抗菌的覆盖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对于已有抗药性的细菌收效甚微。所以对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发现全新抗菌素“。尽管科学家早就知道这个道理,但几十年来,成功的例子却微乎其微。为了寻找到全新抗生素汪博士领导的科学研究小组吸取了以往不成功的教训,开辟了一条新路, 为成功奠定了基础。
传统的全细胞筛选技术往往敏感度较低,一是因为自然样品中,抗菌素含量非常低无法探测到; 二是因为已知的抗菌素多次被发现与分离,极大地干扰了全新抗菌素的发现;三是发现很多抗菌素虽有杀菌能力但对人体也同样有毒。近20年来随着生物化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无细胞的特定靶的筛选技术得以广泛应用。此技术的特点是敏感度高,选择性较强,但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抑制剂没有抗菌能力(无法进入细 胞)或有抗菌能力但在整体细胞水平上没有靶的选择能力(毒素)。汪博士领导的科研小组首先建立了一个对特定新靶灵敏度极高的全细胞筛选技术,此技术的细节发表在美国微生物学会-抗生素与化疗的杂志上4。顾名思义,此筛选技术有三大特点:一是探测灵敏度高, 二是能够选择特定靶子, 三是具有杀菌能力。利用这种技术科学研究小组筛选了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250,000个自然样品. 经过一系列分析与纯化终于分离出了平板霉素。此化合物源于南非的土壤样品中的一种细菌 - Streptomyces platensis, 新的抗菌素因此被命名为Platensimycin。平板霉素是一种"FabF 抑制剂", 它阻断细菌长链脂肪酸的合成。 这些长链脂肪酸是构建细菌细胞膜的砖,必不可少。 尽管有少数其他的化合物也作用于这个靶子, 但没有一个可与平板酶素相提并论。
当年Alexander Fleming 并没有筛选这样多的样品. 青霉素的发现有几分幸运。随着时代的变化与科研的发展与深入,再遇到这样的机会微乎其微, 而研究组则是通过大量的筛选来探寻新的抗菌素. 平板霉素是一个先例, 它再次告诉人们,自然界还有很多宝藏等待著我们去挖掘。它不仅将有助于在脂肪酸合成的途径上找到其他药物. 而且将有助于在其它的途径上有所突破。例如细胞壁合成, 蛋白质合成核酸及脱氧核酸的合成,细胞分裂等等。汪俊博士说, ”这项研究的动力是当前的医学需要- 随著抗生素效能的不断衰退,我们面临在不远的将来出现世界性危机的潜在危险. 例如一种常出现在医院中的对多种抗菌素有抗体的细菌-MRSA,正在以令人恐惧的速度扩张.”
汪俊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物理系.1983至1988工作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1988年在日本留学期间与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了放射增感剂. 此项成果在巴黎召开的第6次癌症治疗化学国际会议上获得高度评价(1988年5月13人民日报,及日本各大新闻对此进行了报导)。作为课题负责人他为此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计算机在放射增感剂中应用), 并获肿瘤研究所颁发的课题负责人奖。汪俊在1994获得日本神户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其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药理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该系系主任为1994诺贝尔奖得主. 汪俊博士先后在德克萨斯大学,华盛顿大学任教.现在为默克实验室的高级生物学家及科研项目带头人, 致力于开发新药. 过去的十五年里汪俊博士在G蛋白领域及细菌细胞分裂,脂肪酸合成,及抗菌素开发领域从事研。除本文报导的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外,近3年中汪俊作为责任作者还在美国生物化学刊物上发表了两篇论文, 在美国抗生素和化疗刊物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此外,他还获得两项国际专利. 也曾多次被邀请到一些大学做讲演。
首页 上页 | 1 | 2 | 下页 尾页 共 2 页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