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欣:
微信小程序一定还是有红利期的,我做出这样的预测:
第一波红利的获得者是昨天和今天写评论文章的微信订阅号上的自媒体们;
第二波红利的获得者是干微信小程序培训的"老师"们,他们应该大多数是从微信营销培训迅速转型过来的;
第三波红利的获得者应该是那些获得内测邀请资格的人们,毕竟上架时间早啊。
再往后,就难说。任何好东西拼得都是执行力。
当然,好东西永远是稀缺的。我不相信你开发一个App是垃圾,现在开发一个微信小程序就不是垃圾了。App Store和微信平台都只是一个载体,你的产品是不是用户需要的,是不是用户喜欢的才是核心。
以微信小程序远低于App的开发成本,可以想象未来提交审核的小垃圾程序是多如牛毛的,衷心希望微信能有比App Store更加严格的审核程序,否则,微信用户真的要遭殃了。
什么类型的产品适合接入小程序
李明骏:
这就和Native App时期有了一定的区别,小程序更欢迎的是服务性App,也就是张小龙所说的用完即时走。
微信要做的是一个长尾市场,聚合那些无法承担成本去独立做成App的服务。就像当年的亚马逊一样,几乎没有什么商品你在亚马逊上找不到一样。而现在微信就相当于是把商品变成了服务这种非标的东西。
"小而美"的产品更适合应用号,能获取较多的红利,真正高频常用的还是在原生App那边更好,当然像同程旅行火车票这种刚需路径短的还是很适合微信生态的。
小而美的服务是什么?低频、非刚需基于场景的服务,在特定场景下(也就是够垂直)可以较好得解决用户需求。许多付费的服务可能借力因此焕发出第二春,教育、医疗、家政、求职招聘、二手买卖、旅游、票务、金融理财、汽车后市场等等。
三节课:
不是所有的服务都适用小程序,但大部分的服务和几乎所有的初创业务都是可以接入小程序的。
哪些服务是可以接入,哪些又是不可以接入的呢?我先看一个模型。按照重要/不重要,高频/低频,我们将互联网产品分别放入四个象限。
然后,我们分别看这4个象限的拥抱策略,应该说,如果你的服务是很高频的,而且对于交互和界面体验的要求很高的话,还是要用原生(Native)来做。但如果你是低频/中频且重要的服务的话,你应该毫不犹豫地加入微信小程序的申请队伍。
象限1:大玩家、高频应用不应该接入和拥抱小程序。如,3BA(360、百度、阿里巴巴)。
因为用户经常打开,而且交互频次很高,对应用的体验要求很高,比如直播、游戏、视频等。对数据安全度比较高的不应该接入。虽然微信只是读取了接口,不会直接让服务者提交数据,但因为小程序一定会提供缓存功能,开发者的服务虽然基于H5,但你是跑在微信这个原型框架内的。
象限2:应该毫不犹豫拥抱小程序。
这个象限包含了大量的服务类产品。教育、医疗、家政、求职招聘、二手买卖、旅游、票务、金融理财、汽车后市场.
总之,但凡用户一年用个一两次之后就再也想不起来的,是不应该用一个原生引用的方式让用户下载,而应该是通过微信小程序来解决。初创型企业也应该通过小程序来试探MVP产品,因为微信拥有天然的传播能力和获客能力,而原生应用除了开发比较复杂外,推广成本极高,获客成本极高,这些都阻碍了MVP的产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