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低成本 互联网营销的打法,进口品牌和传统国产厂商从没用过,这让小米红极一时,米粉遍布天下。
根据阿里大数据分析,小米的兴趣用户群体有70%是30岁之前的年轻群体,尤以25岁以下的年轻人更为偏爱小米;而职业方面,学生和白领居多,其中又以学生的偏好度为最高:
(图片来源:阿里大数据)
事实证明,这套差别化的打法收效显著,但时过境迁,目标群体的消费力也趋于饱和。
从eMarketer的智能手机渗透率数据来看,中国18-34岁的智能手机消费人群(也就是小米的目标客户群),未来三年的增长空间已经十分有限:
也就是说,小米想要吸引的那部分用户,基本已经吸引完了。想要新用户?从上图看,最可行的是去挖掘更年长的群体——但这并非小米过去之所长。
因此摆在小米面前的“重任”,是减少现有用户的流失。
然而,凭借“性价比”建立起的用户群,品牌忠诚度通常是相对较低的。而如今市场上可选择的同类品牌,又实在太多。
3.国产手机高端潮,小米也没跟上
假设你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购买力有限的情况下,你可能被小米“年轻人的第一台手机”的定位所吸引。
但两年后有了经济基础考虑更换手机时,是会倾向于消费升级,还是继续购买千元级的“性价比之王”?
这个例子,代表的是数亿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新一轮的购机需求。
IDC最新的报告指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几近饱和,目前市场的发展,就主要是依靠换机用户驱动。
也许是考虑到用户换机时可能会产生不同价位的需求,目前华为、OPPO和vivo这三大厂都做了两手准备:既给用户准备了1000元以下的低端机型,也提供3000元以上的高端机型。
而追求“性价比”的小米,定价上仍坚守在相对低位:
国产手机品牌的高端潮,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厂商们对市场的共同判断,客观上也打破以往人们对“国产就只能便宜”的刻板印象——但这一波新节奏,小米似乎没有跟上。
4.当线上不再“轻资产”
过去,小米能够很好的控制“性价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只做线上,不做线下。
线下渠道,因为物流、人力、租金等成本高昂,一直是被小米这类从互联网起家的公司绕着走的。
雷军曾在各种公开场合说,小米的盈利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轻资产。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小米营销手册《参与感》一书中也提到,小米建立参与感的三个战略就是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这三点,都离不开线上传播。
小米诞生初期的2011年,刚好是中国互联网创业潮的萌芽期,线上传播的成本还很低。可如今几年过去,互联网不再是一块待垦的荒地,随着各路新军的不断涌入,驻场成本已经越来越高。
2016年一季度,微博的CPM(Cost per Thousand Impressions,千人成本)价格为15元/千次曝光,是三年前的3倍,而微信朋友圈广告位的CPM价格,更是高达60元/千次曝光。
当下的互联网,和线下店一样寸土寸金,想要得到更多展示,就要付出相应的报酬。在这个背景下,只做线上的“轻资产”优势就没了。
再加上各路手机大军重金向线上袭来,小米在线上的优势地位已面临失守。
从艾瑞监测数据来看,近一两年,华为、步步高(vivo)、中兴、苹果、OPPO……甚至连魅族的网络广告投放力度,都比小米大得多。以2016年6月的测算为例,小米的网络广告投放费用排名,连前十都没有挤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