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点评张涛挥泪出局
除了上述提及的几家公司,总部在上海的易迅网先是被腾讯收购,最后被打包给了京东;总部在上海的携程网前不久吞并了去哪儿,但最终被百度入主成为了第一大股东;总部在上海、国内最早的商超类电商1号店股权多次转让,最后创始人出局,前不久1号店被沃尔玛卖给京东;上海本土的快钱和安居客分别被万达和58同城收购……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
上海引领了一波波互联网发展浪潮,但最终一次次无功而返,始终没有诞生真正的、持续性的互联网巨头;很多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互联网从业者少、缺少巨头做榜样,很多上海本地的互联网从业者把上海做不好互联网归咎于这个原因。但这个解释是典型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无法自证。BAT所在的北京、杭州、深圳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大量互联网从业者,最开始也并不是巨头。当然,当BAT成为巨头后,确实对带动当地的互联网氛围有非常大的作用,而上海缺少引以为傲的互联网公司,整个行业在吸引人才方面都会受到一定限制。
上海缺少拼搏精神,过于追求生活品质,很多投资人和外地在沪创业的人认同这个理由。上海的小资文化和买办文化,上海本地人择业第一选择是进入外资企业,按时上下班,周末享受生活。互联网公司的快节奏、高强度工作,从底子里是被抵制的。而上海又是个大熔炉,外地人进入上海,很容易被这种工作生活方式所同化,“上漂”始终缺少类似北京北漂的拼搏精神。年轻人择业不首选互联网,大量上海的互联网创业者年龄超过30岁,缺少破釜沉舟的气概和焚膏继晷的吃苦精神。
上海的创业成本高,这是大家公认的一个原因。上海的人均工资高,创业公司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才能找到人,而且上海人更看重眼前利益,不会为了遥遥无期的期权变现而放低工资要求。另外,上海的房租、办公室租金也都不菲。以同样的成本,在北京、杭州、深圳能找到更加适合互联网创业公司的人才。从人才的角度看,上海并不缺金融类的人才,但相比北京技术型人才也并不多。
缺少政府扶持和引导,缺少创业媒体,这也是各方公认的一个原因。和成都这样的内陆城市出台各项扶持互联网的政策相比,上海是金融中心,占据长江入海口的有利位置、是进出口的汇聚地,赚钱容易,自然条件也非常好,上海没有必要刻意扶持互联网,每年的财政收入都不愁。
另外,上海缺少创业媒体,本地的创业者得不到太多关注,在估值融资上也多少吃亏。同时,缺少媒体的搭台,本地的互联网同行要聚拢起来并不容易。在这打一个广告,亿欧自2015年8月底进驻上海后,通过常规性的线下活动,为助推上海的互联网氛围做了不少贡献。
当然,上海的互联网并不是一无是处,即便大众点评和美团合并了,但根植于上海地区品质生活的O2O和互联网 公司依然很多,其中有不少有全国影响力,如饿了么、陆金所、盒马、U掌柜、泰笛、车轮、途虎、运满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