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的成功经验告诉创业者,如果新服务相对于老的有一个数量级(10倍)的优势,那就是杀手级的。这种服务的流行,使得出行市场规模缩小很多,比例就不估算了,大家可以自己来。而滴滴对此十分重视,据说今年校招的题目就是设计一辆滴滴自行车。再补充一句,现在下班回家骑行8公里,40分钟,当做健身还不错。
C2C的成本劣势明显
评价模式的好坏,可以观察一下每个最小单元的经营成本。出行行业的经营成本是指,每公里服务客人的成本,主要有空驶率、司机、车、油等四部分。
每公里经营成本= [司机的工资 车辆成本(折旧&保险&保养&维修) 油] /行驶公里数/ (1 -空驶率)
空驶率根据公开数据,出租车有20-30%,网约车能在这个基础上优化5-10%,之后再优化1%都难度巨大,因为人群是在特定时空下出行,这个改不了。目前,北京出租车空驶率约30%,网约车约20%,下次坐车问一下司机的油耗和营收一算便知。
以北京为例,规模化的司机月入5000元,每天跑300公里,每个月26天,用的是一台批发价7万元的车,每公里油耗0.5元,车牌每个月的机会成本是1000元,保险修车保养1000元,车辆成本1000元(按6年计算),每公里经营成本1.9元。滴滴给北京司机的价格是,每公里1.44元,每分钟0.4,每公里2分多钟,所以经营成本约2.3元,比规模化的司机高20%。为了盈利又在此基础上加价20%,单公里价格达到2.9元,加上高峰加价这个价格跟出租车价格几乎相差无几,其他城市的情况类似。
大家起初相信出租车公司是暴利,相信滴滴干掉他们会让乘车价格更便宜。但在C2C模式里,车辆不是集中采购的,车贵,油耗也高,人的预期收入也高不少,成本劣势和盈利压力,使得低价换取单量的逻辑荡然无存。之前是由租赁公司拿的部分,现在是让没有成本优势的司机和滴滴拿走了。
高比例佣金的C2C模式难长久
市场上还健在的C2C平台,没有一家的佣金很高,OTA、团购、顺风车、河狸家、淘宝、链家等,原因很简单,服务本身的毛利就不高,你要敢一直收,分分钟切掉你。对于日常规律的出行,身边的朋友都自觉用微信转账替代滴滴顺风车了。
同时,高佣金比例也给神州、易到这类对手留下空间。易到有乐视,而且是典型的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打法,应该会拖住滴滴盈利的步伐。神州最近推出的加盟司机零佣金策略也是在专车领域的一件大杀器。
当然,即便是C2C再难,滴滴也断然不会大搞B2C,用很少的车提供全部服务,会让汽车后市场入口的概念落空。可实际上,高档A级及以上的车在平台的活跃度很低,大家可以查一下用车记录就知道了。如果看的再仔细一点,可以发现提供运力的主要就是那么几种省油的车。
滴滴带给社会的不是技术红利
看一项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还是要观察它对效率带来了多大的提升,或对成本带来多大的节省。只带来百分之几提升的技术,显然不是红利。那滴滴真正的价值是什么?而经常见诸报端网约车带来的这几点价值,是需要被质疑:
鼓吹增加就业的,下次坐车的时候可以问一下司机之前是做什么的;
鼓吹增加收入的,可以去观察一下身边那些不再开专车的朋友,看看他们现在做什么;
鼓吹减少拥堵的,可以去看一下滴滴出行报告里主要人群是有车的还是没车的。
本质上,滴滴是规范了一类非授权车辆,为本地出行增加了供给。手机叫车不是刚需,技术带来的是改善不是红利。这个市场空缺是政府发展私家车拉动经济带来的,而作为替代品的出租车一直被政府严格控制,加上大量人口涌入一二线城市,加速了这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