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时代的百家争艳
早在2012年初O2O风声正起的时候,艾瑞咨询分析师徐欣就曾在时代周报说过,“从细分领域看,美业包括美发、美容、美妆、微整形、整形等内容,是一个千亿甚至万亿级别的市场,而且,这个行业的消费主体是特别活跃的女性用户。女性对美的消费一旦开始了,就根本停不下来。所以,从整体来说,资本是看好的。”
于是,一个又一个美业互联网产品风起云涌如春笋般不断涌出。
现如今,实业难做,无论什么都想跟互联网扯上关系,2015年7约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从此节点开始,创新思维2.0带着‘互联网 ’便渗透到了各行各业。
目前看来,美业O2O大致分为到家和到店两种。到家形式是以手艺人上门服务为模式,这类工具的主要特点为减少了消费者的往返车程,给消费者以‘速递’的服务。而到店多以平台为主的社区电商,主要可以帮助美业实体增加一定曝光率,获取团购或者附近新客户。然而可以很明显地预见到的是,前者的到家形式增加了手艺人的人力成本(耗费时间提着一大堆器具跑到另一个地方)和财力成本(路费车费以及偶会出现的餐费),并且,不论对手艺人还是消费者来说,都存在很大一部分潜在的人身安全隐患。而后者平台社区,仔细揣摩下我们不难明白,对于绝大部分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更倾向与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和可以确保技术可以让自己满意的店铺,换一个说法,维护好一个老客户要比招揽一个新客户要重要的多。
纷客的创始人崔以达在2015年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过,“以前参加过很多相亲节目,身边有很多人,发型师,造型师等,他们对时间的需求是大量的,希望透过产品在当下的环境中解决他们的需求。”
同时他还表示,在做产品的时候发现客户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点,90%都是通过老客户而来,通过老客户带新客户。另外一部分可能通过大众点评、美团类似信息平台而来的。通过这个软件发送予自己的客户群,改变传统的预约习惯,省去了沟通的时间。”
美业摊上互联网 烧钱并不能解决问题
现在对于美业的消费人群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找不到门店进行消费,也不是消费不起,而是,当你在网上看到了太多关于“一名女顾客来店里剪头,她洗完了头坐在凳子上,发型师问他她,“美女今天想怎么做啊?”只听她回答:“不烫头发,不染头发,不做营养,不办会员卡,不买饰发品,只剪短,从现在开始咱俩谁先说话谁王八蛋,开始剪吧!”这类段子的时候,美业人员也只有觉得无奈。行业竞争的压力让贯穿低中高端的美业店铺在吸引顾客上下足了功夫,最常见的就是打价格战,以足够优惠的价格吸引更多消费者前来,然后再以各种手段说服顾客购买产品以保证利润。
“美发O2O本质上是提供服务,但美发行业的线下门店多如牛毛,整合这些资源,并保证一定的整体服务水平是一件很难的事。而且,美发O2O的产品高度同质化,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和强大的背景,初生的创业公司很容易被激烈的竞争干掉。”
为了保证产品用户的活跃度,吸引更多潜市场的消费者,也有很多目前已经出现在市面上的免费使用的美业手机软件,无论是到家服务还是社区平台类,为了快速铺盖市场,用现金补贴等方式给予消费者奖励,激励消费者使用。然而各位美业看官仔细想想,且不说这些平台推广是否能真的给予美业商家更多的客户。通过平台的烧钱给予消费者形成了’什么app补贴多去用什么’的消费搜索习惯,你真的能够吸引到消费者吗?吸引来了消费者你真的能够获得利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