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帽子”们会做的另一件事情是为维基百科撰写内容。在谷歌的搜索结果中,来自维基百科的内容经常都会有很高的排名,因此为该网站写文章能有助于把负面信息从搜索结果的顶部往下移。但维基百科的志愿者编辑西德尼·珀尔(Sydney Poore)指出,向客户收费来为维基百科撰写内容是违反该网站的服务条款的。
同时,通过虚假的账号来为维基百科撰写内容也同样是违反该网站的服务条款的,这样的文章会被删除,而且通常情况下虚假账号本身也会被封禁。珀尔表示,维基百科甚至已经推出了一种名为“CheckUser”的工具,用来删除虚假账号。“我们可以查看用户的IP地址,以便查明是否有人从同一台电脑或同一个地方使用多个账号来编辑内容。”她说道。“很容易就能找到那样的虚假账号。”
维基百科把这样的虚假账号称作“布袋木偶”(sock puppet)。今年11月份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布袋木偶”事件,当时维基媒体基金会(The Wikimedia Foundation)向公共关系公司Wiki-PR发出了一封“禁止警告信”,指称后者聘用了300人做“布袋木偶”,代表付费企业客户撰写和编辑带有偏见的维基百科内容。此前还曾有报道称,维亚康姆和在线旅游巨头Priceline都是Wiki-PR的客户。
欺诈行为
在声誉管理行业中,最糟糕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有些网站会充当有害内容的“寄主”,然后跟人说删除这些内容的唯一方法就是付费购买删除服务。所谓的“复仇色情”网站MyEx.com就是这样做的,该网站允许任何人发布毫无避讳的内容,所有人都可以在这个网站上对其他人横加指责;而如果受害人想要删除这些内容,那么就必须将其发送至一家名为“Reputation Guard”(声誉卫士)的公司。在该网站的每一个页面上都有一个“删除我的名字”(Remove my name)链接,指向Reputation Guard网站的一个页面,要求人们支付363.30欧元(约合500美元)的费用。
谷歌不好愚弄
但是,“黑帽子”们想要愚弄谷歌可不是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后者会向用户给出自动建议。如果负面信息足够重要,那么当用户开始在搜索栏里输入某个人的姓名或某家公司的名称时,谷歌就会自动显示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将把用户引向含有相关负面信息的文章,比如说“约翰·史密斯被取消律师出庭资格”等。
“黑帽子”搜索结果意在暂时骗过谷歌,但对于谷歌的自动建议功能则几乎可以说是束手无策。这些“黑帽子”公司“生活在互联网的暗影之中”,比尔说道。“它们可能拥有很长而且盘旋回绕的域名,比如说是reputationrepairdoctor.net这样;当然,这是我虚构的一个域名。它们会欺骗那些幼稚无知的人,利用后者并不了解它们正在做些什么这一点来赚到尽可能多的钱。”比尔说道。在从这些人那里骗到钱以后,它们就又会重新回到“暗影”里去。
所以,如果你想要清理一下自己的网络声誉,那么最好是做好聘用一家合法的“白帽子”公司的准备,而不是到黑暗世界里去寻找“黑帽子”。当然,无论对个人还是公司来说,想要拥有干净的网络声誉,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去做一些真正的好事,从而获得正规新闻网站的关注,让自己成为值得被报道的东西,比尔说道。
就这一点而言,或许人们应该相信佛家所说的“因果报应”:如果你想要在网络上拥有良好的声誉,那么就需要首先在线下建立或重建良好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