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电脑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检索、处理和分享大量信息。早期的知识型员工坐在(或站在)工作站旁边——那些机器造价昂贵,目的都是处理复杂的计算任务。
这种工作风格影响了计算系统的设计,同时也为企业和军事机构提供了相似的战略优势。早期的电脑笨重、复杂、昂贵,只有财力雄厚的机构才有足够的资金维护这种产品。最重要的是,这些设备都是共享的,当时完全没有隐私的概念。
这与如今的社交、移动、发展迅猛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随处工作,个人与职业生活的界限逐渐模糊。现在,我们每个人的口袋里都有一台超级计算机,不仅方便易用,而且容易获取,这也成为了我们采用这类设备的决定性因素。
直到2007年,也就是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推出iPhone的当年,我们才真正迎来了“个人电脑”——之所以冠以“个人”的名号,不只是因为它可以“一手掌握”,还因为它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引入了新的行为形态。iPhone的目的是供个人使用,正因如此,社交计算才在社交网络的推动下像野火般迅速蔓延开来。
不久以前,人们还对自己的信息在网上流传感到愤怒。而现在,如果自己的照片得不到陌生人足够多的点赞,他们反而会心有不快。
第二种推动聊天机器人的变革距离现在的时间更短,那就是应用价值的衰落。自从苹果2008年推出App Store以来,企业都在争相开发各种应用,希望与潮流保持同步,并接触到日益增多的移动用户。我们越来越依赖智能手机,而苹果和谷歌(微博)这样的平台则为我们提供了相似的应用。所以企业都以此为载体,提供自己的服务。
但下载应用时获得的新奇感和尝试新应用的冲动都开始减弱。我们都不希望让更多的应用占据手机主屏,耗费电池资源。尽管开发者仍在制作应用,但消费者的下载热情却大幅降低,甚至关闭了多数的应用通知。由于有接近一半的美国智能手机应用每月下载的应用数量为零,所以应用开发者的境遇似乎颇为凄惨。
所以,随着应用增长的停滞,企业也在经历阵痛。如果无法让用户下载自己的应用,又该如何赚钱呢?其中一个答案是到用户所在的地方吸引他们——聊天软件便是一个重要的选择。这就意味着要推出聊天机器人。
传统应用需要打断用户,让他们停下手中的事情,打开一款新的应用。而聊天机器人则能把企业插入他们的沟通渠道之中。不必等待、下载和安装应用(更不用说专门去寻找应用),用户便可在不中断现有对话的情况下直接预约Uber专车或设定会议。这种无缝整合的过程可以将自己企业的服务推送到很多不愿访问App Store的用户面前。
人们希望通过各种高度集成的工具简化日常任务的处理流程,而且要在令人舒适而熟悉的地方进行——也就是聊天界面中。
这些对话不必局限于文本,也可以通过语音实现。你已经可以在苹果的iOS 10系统中看到这种变化,这款系统终于对第三方开放了语音数字助手。多年以来,Siri都无法与外部应用沟通——你可以让Siri向iCal中添加一次会议,但却不能让它预约Uber专车。但这种情况已经发生变化,通过最近的更新,Siri已经可以无缝处理各种服务。
如果你回忆一下App Store诞生之前的iPhone,你会为如何让桌面应用适应手机那小巧的触摸屏而感到困惑。目前的聊天机器人也面临类似的情况:人们都很好奇,但仍在努力探索最佳使用方案。
尽管工具和平台都处在发展初期,很多企业今年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从Purple这样的互动发行商,到Prisma这样的应需图片滤镜服务,再到WTFBot这种具备“计算机视觉”的智能设备,颇具创造力的聊天机器人四处涌现。
正因如此,我预计将有越来越多的聊天机器人相继推出,顺应趋势。这场变革不可避免:企业必须跟着用户走——用户在哪里,企业就要去那里。但我希望品牌能够稍微停一下脚步,仔细感受一下这个时刻,而不要把对话作为又一个骚扰用户的渠道。
借助适当的前瞻性思维,聊天机器人将成为一个全新的机遇,帮助我们与用户建立持久的关系。各大品牌都应该仔细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然后认真考虑如何借助这样的对话来支撑自己的使命。
与之前的手机应用一样,聊天机器人并非万灵药。如果你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关心自己的用户,它也无法拯救你的企业,也无法帮助你走向卓越。但聊天机器人可以却可以简化你与用户的互动流程,为你提供更加安全和熟悉的沟通背景。如果品牌和企业抓住科技变革的机会,到用户所在的地方满足他们的需求,便可建立真正持久的关系。(编译/长歌)
关注微信号“AI世代”(tencentAI),回复“斯坦福”可获取斯坦福大学报告《2030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