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商业新闻网综合讯】(记者 田雷)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微信有收费可能”的表态,一场涉及3亿多用户的争议持续发酵。一时间,运营商与OTT的纠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博弈、企业利益与创新思维的争论不断地成为媒体们关注的焦点。在清明假期中,许多平媒也将微信收费这件事拿出来剖析。下面我们就梳理了一些媒体的发现与观点:
媒体聚焦微信收费 质疑运营商垄断思维无创新
中国青年报:对微信收费涉嫌垄断与双重收费
中国计算机学会在北京就“微信收费”事件发表特别声明,反对三大电信基础运营商对微信收费,认为这是一场垄断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利益之争,三大国有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未经有关法律程序的情况下试图增加收费名目是没有依据的,涉嫌双重收费,建议国家加强对电信领域垄断行为的监管。
中国计算机学会认为,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是通信设施服务,已经向客户收取了使用通信设施费用,如果再收取客户的费用(无论是对增值服务商还是终端客户),则涉嫌双重收费,于法于情于理均站不住脚。
如果开启对微信的收费,则所有中国增值电信业务都可能被强制收取所谓的“信令费”,如电子邮件、网络游戏、网上交易、搜索等。三大电信运营商以微信服务可能引发“信令风暴”而造成基础电信网络瘫痪为由,试图收取所谓“信令费”,对此,该学会认为,在全球仅有的数例“信令风暴”事件后,国外基础电信运营商均通过技术创新、加强自身基础建设来解决,而不是通过收取“信令费”的方式解决。此外,目前电信基础运营商并没有充分的由第三方认可的数据说明微信的“信令”造成了电信网络的瘫痪。
华夏时报:收费成定局 或模仿香港的包月模式
从目前电信运营商的高层表态来看,都不同程度地提到微信等OTT业务对运营商的威胁和冲击,但同时又强调,运营商与OTT服务商是合作共赢关系。
“腾讯公司肯定不会就微信基础服务向用户收取费用。”另一方面,腾讯也希望能够与运营商尽快达成合作意向,类似于电讯盈科那样的模式。
按照腾讯与电讯盈科达成的合作,自2013年2月1日起,用户每月支付8港币的费用,就能够享受不受任何限制的微信优惠包服务,不管是文字、语音,还是图片视频。
此次微信收费风波,是否会波及其他的互联网应用也受人关注。一名互联网人士直言,目前不少企业持观望和看客心态,明哲保身,不敢吭声。“如果腾讯最后跟电信运营商达成了合作,其他的移动互联网开发商后续接入,还能够免费吗?”
中国经营报:收费促使微信商业化加速 马化腾仍有四张底牌
微信的发展是大势所趋,未来和运营商一定会走向合作。此次收费,将促使腾讯加速微信的商业化探索。腾讯并不缺乏对用户收费的经验,把QQ上的经验移植到微信实际上并不难。微信自身可靠游戏获得巨大的收益,当然,还有另一条更宽阔的路,就是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此外,《中国经营报》认为,马化腾仍有四张底牌:
1 关系利用
三大运营商在微信收费问题上非常一致,但由于各自现状迥异,微信对其的影响也完全不同。中移动“抵触”,中联通“合作”,中电信“中立”,腾讯或在其中间有所作为。
2 收费预案
腾讯并不缺乏对用户收费的经验。像QQ VIP会员和服务,采取的模式就是让用户以包月或包年的形式获得更多独享权益。
3 商业开发
在微信上,尤其是移动社交、游戏,这些应该有比较清晰的商业模式。腾讯目前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发,在体验比较好时才会推出来自建系统。
4 自建系统
如果真的对微信收费,腾讯非常有可能做运营商,建立自己的基础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