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微信辟谣“收费” 或用广告收入弥补
微信在微博上的官微发出了辟谣帖,宣称近日在网络上被疯传的三种收费方式都是纯谣言。《潇湘晨报》除了替微信否认了一些传闻,还引用网友们的猜想推测收费方式。有推测称,运营商也许会对微信收费,但微信对用户可能会继续免费;工信部称运营商肯定会向腾讯收费,至于腾讯向用户收费,半毛钱都没可能;腾讯微信可以通过广告收入弥补。
现代快报:微信尚无有力替代者
在微信收费的风口浪尖,其他语音软件无疑想趁机抢占市场。在新浪微博上,微信批驳了“各种荡气回肠,辗转曲折”的谣言,但仍为明确表示不会收费。
《现代快报》认为,在微信收费颇受争议的同时,国内外大量与微信相似的软件趁机蜂拥进市场,欲与微信分割用户这块“大蛋糕”。但对比这些软件发现,目前没有一款软件可以全面代替微信。
国外软件如LINE等,因为用户群数量的不足,软件的朋友圈几乎无“圈”可言。whatsapp、skype等软件功能较单一。飞信、沃信、翼信受限于运营商,无法实现跨界交流;米聊等软件虽然在国内比较成熟,用户群也相对较多,但同样存在着用户活跃度和留存率不高的问题。
新华社:对微信收费是垄断小利 运营商应努力创新
关于微信收费问题,新华社的文章表态颇为鲜明。新华社引用网调数据的结果称,九成网友表示“若微信收费将不会继续使用”。一边是国有运营商的“放风”收费,一边是用户的海量力挺,“微信收费”之争似乎正在演变成一场垄断与创新的较量。
“占道交费”是否成立?新华社引用专家观点称,信令资源占用并不足以成为微信额外收费的理由。不排除微信收费背后暗藏深层利益博弈,“微信收费,是触动了运营商的灵魂还是利益?”
运营商要成功实现移动互联网的转型,必须摒弃“垄断为王”的思维,投身市场洪流,考虑用户的利益,而非自身利益。“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必然会出现局部利益冲突,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来源:IT商业新闻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