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们考虑“去IOE”并不仅仅出于对成本的考量,最重要的是要满足企业未来长期发展的需要,传统IT架构的软硬件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拥抱互联网方面的发展。阿里巴巴的成功经验表明原来依赖IBM、Oracle和EMC的系统是可以构建在Commodity PC上的,这为大多数企业基于云计算平台搭建IT系统扫清了障碍,让他们可以彻底拥抱互联网。
这一过程最痛苦的是要伤害天天跟你在一起工作的人,你身边的同事可能学的就是这个技能,突然告诉他你的技能没有用了,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云计算让我们跨越了技术上的一些门槛,但是我想可能很多公司会过不了我前面说的坎。
Q 传统企业“去IOE”的可能性有多大?哪些企业具备“去IOE”的条件和动力?
A 如果对云计算带来的冲击认识足够,就会明白“去IOE”不是一次技术升级。云计算对传统IT和开源软件都是有冲击的,这是时代的变化,而不是一个技术策略的选择。
从硬件和软件底层着手“去IOE”,这件事情不该每个企业都做。如果要说一个很直截了当的答案,我会表明一个观点:如果企业觉得已有的云计算服务不能满足IT需求,那么它适合自己完成“去IOE”,我认为大部分传统企业都是没有可能和必要自己实现“去IOE”。
“去IOE”既有技术挑战,也受市场条件的约束,有机会成本问题,也受人才资源的限制。所以帮助大多数传统企业解决“去IOE”的最好途径是云计算,对企业来讲这是一个好的可以长期发展的路径。
对传统企业来讲,“去IOE”是在做一个选择,是在选择是否信任云计算是一种公共服务,就像企业信任国家电网供电一样。 “IOE”本身是软件时代或者说买计算机时代留下的产物,而到了云计算时代,实际上变成一个买“计算”的时代,不是买“计算机”的时代,所以IOE应该用服务的方式去掉。这个过程中的挑战是,你心里是否接受云计算,而不只是技术上接受。
Q 您怎样看待“去IOE”的人才培养过程?
A 阿里巴巴的技术积累超出很多人的想象。我们真的有很多很好的人才,他们不仅熟悉业务,对技术的理解也不是一般人可比,更重要的是他愿意“革自己的命”,绝不担心“去IOE“会让自己原来的技能没有用。这时候理想变得比什么都重要。
大多数严重依赖IOE的企业在技术人才培养上有点“拿自己的钱给别人交学费,但却给自己戴了手铐”,中国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旺盛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所以技术上面临的挑战也超过了他们,正是我们对国外IT企业的软硬件的依赖而导致我们失去了很多自己发展的机会,而且国外的技术未必能解决中国企业的问题。“去IOE”的经验表明,现在我们有一次机会把我们的需求和钱用来发展适合长远发展的技术,让IT围绕自己的产品来发展。
对于我们自己的人才选择,阿里很谨慎,很多在国外厂商干过的顶级人才,并没有轻松地收到聘书,这是因为在企业中跟着别人做事,和在阿里用使命感开闯出一片天空有很大不同。“去IOE”需要极其合适的人才,才能带出一支像样的队伍,团队里每一个人的潜力也是逐渐被激发出来的。
揭秘阿里巴巴“双十一”IT部署
“双十一”时每个商家承担比平时大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容量,这些因素加起来是让云计算变成唯一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2012年的“双十一”,阿里巴巴创造了191亿的日交易额神话,其中有20%商家的订单都通过阿里云的平台来处理,在流量剧增的情况下实现了系统零故障、订单零遗漏。2013年“双十一”,支付宝销售额达350.18亿元,提升了75%。
2013年阿里云开发者大会上,阿里云业务总经理陈金培透露:很多商家将O2O以及其他线上线下业务搬到“聚石塔”平台上,同时阿里云也针对银行推出了“聚宝盆”业务,解决银行支付贯通的问题。8月15日,阿里巴巴飞天云计算平台的单集群服务器规模达到5000台,服务淘宝的数据开放平台以及阿里金融的数据处理业务都成功地转移到这一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