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全球变暖或可借鉴火星历史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人员与美国同行研究发现,火星大气的这一“去碳”过程或可为人类应对全球变暖提供参考。他们对一块火星陨石进行了详细研究,这块陨石大约形成于1300万年前,之后因天体撞击离开火星。研究人员重点对其中富含碳的菱铁矿部分进行分析后发现,这部分是通过碳化过程而形成。形成菱铁矿后,原本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被永久“封存”在矿石中,可能正是因为这一天然的碳封存过程,使火星大气逐渐“去碳”,导致这颗原本温暖湿润的星球变得寒冷干燥。这项研究成果不仅有助解释火星历史的演化过程,还可为控制当前的全球变暖提供线索,未来有望通过新技术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控制在一定浓度,以降低温室效应。
美私企飞船脱离国际空间站
美国私营企业轨道科学公司的“天鹅座”货运飞船已脱离国际空间站。美国东部时间10月22日7时31分(北京时间19时31分),国际空间站的两名宇航员操作巨大的空间站机械臂,把“天鹅座”飞船与空间站“和谐”号节点舱分开,然后将其安全释放。飞船上装载着垃圾以及其他无用的物品。该飞船的引擎会于23日下午进行最后一次点火,然后进入地球大气层,在太平洋上空焚毁。“天鹅座”飞船于9月18日从美国东海岸外的瓦勒普斯岛升空,29日与空间站对接。这是该飞船的首次太空之旅,仅试验性携带近600千克食品、衣物等补给物资,主要为证明该飞船具有可靠的向空间站运送货物的能力。
睡眠或帮大脑排毒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研究人员称,大脑在睡眠时才能高效清除代谢废物,从而恢复活力。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在老鼠的小脑后方植入一根导管,分别在老鼠清醒和睡眠时注入小分子荧光染料,这样就能看见脑脊液在脑内流动的情况。他们发现,染料注射30分钟后,与清醒老鼠相比,睡眠老鼠脑内的荧光染料分布要广泛得多,并且到达更深的地方。这说明脑脊液在睡眠老鼠脑内流动得更加容易。进一步的实验证实,睡眠老鼠脑内细胞间隙增大,使脑脊液流入脑内及脑组织间液交换变得更加容易。研究人员还分别往清醒和睡眠的老鼠脑内间隙注入β淀粉样蛋白,这种物质在脑内的聚集可引发阿尔茨海默氏症(早老性痴呆症)。实验证实,β淀粉样蛋白在睡眠老鼠脑内的代谢速度比清醒老鼠快得多。
新技术可促进毛囊再生治疗脱发
来自英国达勒姆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利用取自脱发男性的真皮乳突细胞在老鼠实验中成功培育出毛发,这为有脱发问题的人士和需移植毛囊的烧伤患者带来新治疗希望。他们进行的实验主要突破之处在于使用了一种三维立体培养环境,帮助真皮乳突细胞发育成毛囊。
具体做法是,将取自7名男性供体的真皮乳突细胞置入悬滴之中,培养诱导它们聚集成椭球体,然后把得到的椭球体植入培养皿中培养的新生儿包皮内,接着将这种重组结构植入小鼠的背部皮肤。移植6周后,所移植的7块皮肤上有5块长出了新毛囊,随后还长出毛发。DNA(脱氧核糖核酸)分析显示,这些毛囊来自人类供体。这一发现有助未来利用脱发患者自己的细胞培育新毛囊,从根本上解决头发稀疏的问题。不过研究人员同时指出,如何控制新毛囊长出理想颜色和质地的毛发仍是有待解决的另一关键问题。
喜马拉雅“雪人”可能是一种杂交熊
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声称,DNA样本检测显示,这种神秘生物可能是北极熊和棕熊杂交出的一个亚种。他们采集了来自喜马拉雅山西部拉达克等地“雪人”的毛发样本,并用最先进的DNA检测技术进行检测。他们将检测结果与基因库中其他动物的基因组对比后发现,“雪人”的基因组特征与此前考古发现的一种古代北极熊十分相似,这种北极熊生活在4万年至12万年前,正是北极熊与棕熊“分道扬镳”的时期。不过研究人员同时指出,要最终确定“雪人”这一神秘物种的确切身份,还需要更丰富的样本,并进行更多、更深入研究。
化石揭示牙齿起源
消失于距今约2亿年的晚三叠世时期的牙形虫,其身体结构中缺乏骨架支撑,但是嘴里有极易石化的硬刺,质地与牙本质和搪瓷相似。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鱼类、狗、恐龙以及人类的牙齿都是由这样的质地组成的,基于由内而外的假说,牙形虫嘴里的坚硬结构就是早期的牙齿雏形。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人员却认为事实恰恰相反。利用X射线层析显微镜技术,研究人员揭示了化石的内部结构和组成,并研究了这种动物的牙齿样的硬刺是如何进化的。研究人员发现,现代动物牙齿的生长过程为牙釉质分层覆盖在牙本质上,后期的牙形虫也是通过类似的方法形成硬刺的,而早期的牙形虫根本就没有牙釉质样的覆盖物。他们表示,在早期牙形虫嘴里发现的结构,是单独进化的脊椎动物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