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降价转战低端市场 国产DC全线退却(2) 孙磊 2004-07-15 13:41:36 【浏览字号选择:大 中 小】
尽管媒体质疑不断,这三家公司却从来没有发出过正面回应,似乎更加印证了媒体的报道。在沉默的背后,有的厂商可能已经或者即将退出市场,也有的厂商选择了进军高端。 转战高端前途未卜 如果国产数码相机真的全部退出市场,产业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国产品牌举步维艰的时候,IDC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全球数码相机产业去年出货量达到4790万台,比前年增长了71%。我国市场去年的消费量达到80万台左右,销售额在30亿元以上,比前年取得了近100%的增长。 与低调退出低端市场的无奈相比,转战高端似乎给人拼死一搏的意味。 高端首先意味着打破国外厂商的技术和专利壁垒。去年,联想曾经宣布在某一个型号产品的研发上与索尼形成合作。有人士认为,国产品牌完全可以利用国际厂商相互间的竞争关系,并借助台湾地区代工企业的技术积累达到这一目标。 但是,反观国内家电、手机等产业,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要想这些外来企业真正与国内企业展开合作,似乎过于理想化。而代工企业积累的往往是生产技术,而非研发技术,对国产品牌高端突围也于事无补。 事实上,如果迅速放弃低端转战高端似乎显得过于草率,稍有不慎还容易中了调虎离山之计。国产品牌的最大的优势仍然是渠道的消化和反应能力,国外数码相机厂商中,真正能够下到三四级城市的据说只有佳能一家,如果能紧握渠道,相信国产品牌的突破口依旧有望是中低端市场。 记者观察 国产品牌为何低端失利? “国产数码相机看起来就像一个玩具相机,这样的产品如何与索尼、三星竞争?”一位业内人士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外观。国产数码相机的外观虽然较以前有所改变,但是仍旧逃脱不出玩具的影子,做工相对国外品牌来说比较粗糙。具体体现为,模具太差,有的相机外壳比如接缝的地方比较大,用料太过于塑料化给人低档的感觉,LCD显示效果比较差等等。 技术上的“硬伤”让国产数码相机在功能上与国外产品相比更显得幼稚。目前,CCD、CMOS数码相机的核心技术部件都掌握在国际厂商手中,国产数码相机的CCD镜头、处理芯片等部件几乎完全严重依赖进口。正因为技术上的制约,使得国产数码相机选择了低端战略。 然而,为什么当国外厂商也开始进攻低端时,国内品牌却软弱到毫无还手之力?业内人士认为,市场容量大、有“利”可图就蜂涌而至,这已经成为“实用主义”下国内厂商的共同性格特征。在匆忙进入的同时却极少考虑产品发展的整体规划,在具体运作中又缺乏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这是国产品牌集体败阵的主要内因。 对比个人电脑产业和数码相机产业,国内品牌都是依靠自己组装或代工,都谈不上拥有多少核心技术。而国产品牌在个人电脑市场的成功却是因为明白了自己的长处,首先是更理解本土消费者的需求,在产品的功能和外观上不输给任何国外厂商;其次是深入的渠道策略,使得国产品牌的影响力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面对失利,我们惋惜的是:过去的两年中,联想、方正这些在PC、笔记本电脑领域已经击败国外厂商的国内IT企业,在数码相机领域却似乎没有任何积累。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希望我们还能看到它们的爆发。
|首 页||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