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队初步揭开陕南三千崖墓神秘面纱(图) (3)
北京科技报
2004-05-31 09:55:35
【浏览字号选择:大 中
小】
如利用不规则的天然崖洞和自然裂隙,在其洞中或裂隙中加设木杠,或者在洞口的岩面上凿出圆孔楔入木桩来搁置棺木。这类遗迹借存于险峻之处,而且全分布于镇安、柞水两县一带的深山峻岭中———这才是我国西南称之为“悬棺”的葬制。但是这种颇具神秘色彩的丧葬习俗,在接近关中地域发现,的确出人意料。王昌富说,由于客观原因,目前还无法靠近这一遗迹做进一步考察。
他大胆推测,神秘的商洛崖墓说不定是巴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起码也说明,巴蜀文明在这一地区找到了呼应。
悬棺仍是待解之谜
悬棺是利用木桩或天然岩缝,把棺木悬置在悬崖峭壁之上,或者把棺木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之中,其外形主要有船形和长方形两种。据测定,这些悬棺的历史上起商周下至明清。
古人为何要把棺木高悬于千仞绝壁之上?专家们认为,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长期居住在山水之间,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性,而这种环境与习性使他们对山水产生无比崇高的感情,所以他们死后都要葬在靠山临水的位置,表明亡灵对山的依恋和寄托之情。至于把棺木放得很高,那是因为高处可以防潮保尸,并可以防止人兽的侵扰。由于这种习俗影响较大,因此高挂棺木的风气被广为流传,历久不衰。
可是,人们注意到,所有放置悬棺的地方,上至峰顶、下距空谷,都有数十米到一二百米,而且到处都是异常陡峭的石壁,无路可通。那么,古人又是怎样将这些悬棺放置到悬崖峭壁上去的呢?对此,人们多方猜测,悬棺因此被蒙上了一层异常神秘的色彩。
一种观点认为,悬棺是通过修栈道运到悬崖上的洞穴中的。他们推断,古人可能就像今天造房子搭架子那样沿着悬崖向上搭,当搭到洞穴口时便可将棺一层层递上来,直至送入洞中,或者由山顶搭栈道向下直至洞口。而由下而上搭架子是否能搭到数百米,特别是在工程技术还极其落后的古代少数民族地区,还是个谜。
不过,一些科学工作者则认为,悬索下柩可以解决千斤之物如何挂上悬崖的问题。当时人们可能借助了某种最原始的机械完成悬棺之举,但人们至今不能断定古人是用什么简陋的机械将悬棺升至几百米高的洞穴中的。
-供图/王昌富
|首 页||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