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的婚配不同的进化 破解动物一妻多夫之谜(图)(2)
她介绍,动物不同的婚配方式是十分复杂多变的,起决定因素的主要是和进化有关系。比如说,“一夫多妻”制中,雄性个体没有家庭观念,对保护雌体和抚育后代没有任何的帮助,它们在繁殖期内争霸雌性群体,唯一的作用是传宗接代,传播优秀的遗传基因。像动物中存在的“后宫”制,如梅花鹿和马鹿,往往是一头公鹿妻妾成群。还有热带动物“一夫多妻”也比较普遍,就是因为这些动物的发情期比较长,或者是全年发情。 用一句话做总结:“都是环境因素和进化造成的合理选择”。 不同的婚配方式反映了不同的进化策略 繁殖是动物的本能,包括求偶、交配、产出和抚育下一代等过程。动物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千差万别,因此一只动物拥有配偶的多少也不一样。 中科院动物所的副研究员宛新荣介绍,动物不同的婚配方式其实是源于不同的进化策略。他认为,一雌多雄现象主要多集中在低等动物,哺乳动物可能不到1%,而即便是低等动物中也顶多有8%左右的比例。低等动物比如蛙和鱼类,一个繁殖季节只有一个配偶,而高等动物一雄多雌现象比较普遍,因为高等动物雄性比雌性更健壮。 据了解,像青蛙这样一只以上的雌体与一只以上的雄体的“婚配”现象,称为“群婚”,多发生在无脊椎动物和低等的脊椎动物中,如鲤鱼、鲫鱼、青蛙、蟾蜍等。这些动物的雌雄两性平时不做任何选择,只在繁殖季节才凑在一起,完成种族繁衍的历史使命。 在鱼类中,属于一雌多雄“婚配”的种类也相当可观,如斗鱼。鱼类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它们中的多数是体外受精。为了提高受精的成功率,必须增加水中精子的密度,所以往往有许多雄鱼围在雌鱼的周围排射精子。 宋延龄介绍说,动物婚配方式其实是千姿百态,可能比我们几天看到和总结出来的都要复杂和丰富。部分原因是,有些至今人类并没有观察到。 专家介绍,动物的配偶多少虽然不尽相同,差异较大,但都是限于环境或种群竞争的强大压力,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固定下来的一种繁衍方式。其真正目的在于不断发展自己的种族,使其永远处于一种强盛的趋势。这是生命存在的本意,也是动物界历经种种磨难而兴旺不衰的谜底。(杨猛)
首页 上页 | 1 | 2 | 下页 尾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