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授分析认为,尽管人的肉眼看不见,但龙潭中一直都存在着微囊藻,浮游生物以藻类为食,鱼又以浮游生物和藻类为食,通过食物链的传递,日久天长,藻类毒素便会在鱼体内富集。
宋立荣教授:这个鱼变成有毒的原因有可能是通过这个鱼吞食或者消化维囊藻所引起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海洋中有一种和藻类相关的灾难性事件,那就是赤潮,大量的海藻在一定的水温、盐度和风力条件下会爆发式生长,而在这些爆发生长的藻类中有一些藻类就含有毒素,因此,当赤潮发生时,海洋中的鱼如果大量吞食有毒藻类就会引起鱼类中毒死亡,如果人吃了这种体内富集了毒素的鱼,后果就可想而知了。那勐梭龙潭的维囊藻毒素对鱼的毒性影响到底有多大?人食用了龙潭的鱼会不会因此而中毒死亡呢?
为了查明湖水里面的鱼到底有没有毒,王教授对龙潭的不同水层、不同水域的鱼进行了考察,组织人员有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捕捞。
王若南:在这些鱼里边它们都吃一些藻类,但主要以藻类为饵料的就是鲢鱼。
记者带着鲢鱼来到了当地疾控中心,请他们对龙潭的鱼有没有毒性进行测定,当工作人员得知要测定的是勐梭龙潭的鱼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疾控中心人员:你们怎么打龙潭的鱼,龙潭的鱼不是不能吃吗?
记者:是呀,当地也是议论纷纷,说龙潭的鱼吃了以后必死无疑。咱们这里能测吗?
疾控中心人员:行,那我们测测吧。
疾控中心人员对鱼肉、鱼的内脏等重要器官进行了详细检测。龙潭的鱼体内到底有没有毒素?人吃勐梭龙潭里的鱼到底会不会中毒死亡?岩拿布勒吃龙潭鱼中毒死亡的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走近科学:揭开恐怖湖之谜 (组图) 14117203_2007052409355787572000.jpg](/zh_cn/science/nature/11023062/20070524/images/14117203_2007052409355787572000.jpg)
疾控中心杨:结果出来了,结果与老百姓说的那个鱼不能食用,吃了后会呕吐、恶心这些症状呢,根据我们的化验结果来看呢,完全不符,我们结果是这条鱼是完全符合国家的安全食用标准。
龙潭里的鱼根本没有毒,这个事实令当地佤族人颇感意外,难道是检测结果出了差错?通过食物链的传递,龙潭中藻类毒素能够在鱼体内累积,但那为什么龙潭的鱼吃了有毒的水藻,本身却没有毒素呢?
王若南:这个肝脏它是一个解毒的一个地方,所以你吃进去的,吃进去的食物都要经过肝脏过滤,一般累积起来会积累在肝脏里边比较多,同时如果是量很多的时候,可能也会积累在比如说肌肉里边骨骼里边,都可能。但是这个吃进去这点毒素经过它自己的分解,消化分解以后,剩下已经很少了。
藻类毒素摄入鱼体内后绝大多数能够被鱼分解,再加上龙潭内藻类毒素的含量远远未达到鱼的致死量,鱼不会因吞食毒素而死亡,人吃了鱼也就肯定不会死亡。但佤族人为什么从古至今,祖祖辈辈对勐梭龙潭如此敬畏,如此虔诚地相信龙潭的鱼有毒,不能吃呢?记者采访了当地民族研究专家王文光教授。
王文光:你说这个龙潭里面鱼有毒,人吃了要死这个事情我也听说过,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个是和他们佤族崇拜水有关系的,因为有很多民族把它认为是水里面精灵,那么鱼呢和水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在这个时候,通过把鱼有微毒这个事情扩大化了之后,进一步来说明这个不让人去捕鱼,保护水资源,那么通过这个故事来达到使人和生态高度的和谐统一这样的目的。
主持人:采访中王教授还告诉我们记者一个有趣的故事,说佤族人最初从山洞里面出来的时候,不会说话,也不会干活,有一天,他们来到湖水边,一个佤族人尝试用湖水洗脸、洗澡,洗完之后突然就能够开始说话了。大家非常高兴,纷纷仿效,这样佤族人之间就可以互相交流情感了。从此,佤族人对水格外崇拜,把水视为神灵,称为圣湖。龙潭边林立的那么多牛头,其实是佤族人多少年来祭祀水神的结果。再加上,勐梭龙潭是佤族人主要的水源地之一,每年三四月份,是当地最干旱的季节,这一时期用水格外紧张,而龙潭恰恰在这一时期湖水变了颜色,于是便会引发了人们的恐慌。通过我们的调查虽然不能确定是否有岩拿布勒这个人,但我们至少知道吃龙潭里的鱼是不会导致死亡的,佤族人很可能是想用一个毒鱼的禁忌告诉大家要保护水源、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现在我们明白了佤族人的良苦用心,我们也希望这个美丽传说能够一直流传下去,让这个美丽的湖泊一直美丽下去。
首页 上页 | ...1| 2 | 3 | 4 | 下页 尾页 共 4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