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利羊一夜成名 中国克隆鱼默默无闻20年(图)(3)
开拓鱼类核移植新领域 中国科学家创造性地实现了不同种类鱼之间的克隆,培养出异种类移植的克隆鱼和体细胞克隆鱼。 严绍颐在他主编的《童第周》一书中介绍:“半个世纪以来,国际上主要集中于对三类动物的克隆研究,其中两栖类始于(20世纪)50年代,鱼类始于60年代,而哺乳类则始于80年代。”“鱼类的克隆研究,过去叫鱼类的细胞核移植,它首先是由已故中国实验胚胎学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所长童第周教授于50年代末提出的。” 童第周和严绍颐等合作在1963年7月出版的《科学通报》上发表题为《鱼类细胞核移植》的论文(英文论文发表于1965年的《科学通报》),首先向国内外报道了鱼类的核移植: “自1952年Briggs和King在两栖类胚胎上进行细胞核移植以后,这方面的工作发展很快。”“实验证明:在两栖类,原肠早期以前各地区的细胞核对胚胎发育的能力是完全等能的。”“在其他脊椎动物中,核的移植还没有见到有人尝试过。我们以金鱼和鳑鱼为材料,曾于1961年开始进行鱼类细胞核移植,经过两年的摸索,证明细胞核的移植也可以在鱼类中进行。” 严绍颐说,童第周等的学术思想偏重于用此研究细胞质的功能,并同时研究细胞核和细胞质对发育和遗传的作用。其中,遗传特征的变化,在同种动物间移核所得到的胚胎和个体中无法判断,因此着重于不同鱼类之间的核移植研究。 在第一篇鱼类研究论文于1963年发表后,“四清”和“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童第周受到批判,工作无法进行。到1970年,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下,他的研究集体带着结合生产的意愿,重新开始工作。他派严绍颐和杜淼到全国各地调查,最后选择中科院武汉水生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广西南宁自治区水产研究所,组成协作组,到1973年便获得了第一批鲤鲫移核鱼,并发现细胞质对个体的发育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以中英文发表在1973年出版的《动物学报》上。1977年,童第周等首先向国内外报道了对脊索动物海鞘的核移植。 严绍颐认为,“这些工作一直处于同期国际同类研究的前列,是科学文献中的精品。”他认为,“60年代中国正处于封闭状态,并无什么国际交流,甚至国外的文献也很难看到,所以,对鱼的克隆研究完全是由中国科学家开拓的研究领域。” 报告第一条克隆鱼 但论文没有作者 童第周1979年3月30日在北京逝世,由他主持撰写的论文《鲤鱼细胞核和鲫鱼细胞质配合而成的核质杂种鱼》,以中英文发表在1980年第4期出版的《中国科学》上,论文报道了中国成功获得具有“发育全能性”克隆鱼的消息。这是世界上报道的第一例发育成熟的异种间的胚胎细胞克隆动物。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是一篇没有作者、只有单位名称的论文。论文作者一栏中填写的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水生生物所体细胞遗传组、水产局长江水产研究所细胞核移植研究组。 在汤姆森科学信息研究所的Web ofScience上检索,这篇论文的引用率是零;而如果按童第周的名字检索,则没有这篇论文。 严绍颐和朱作言等人后来又将鲫鱼的细胞核移植到鲤鱼去核的卵子中,也获得成功,证实不同种的生物间也可成功进行细胞核移植。童第周的学生们继续在草鱼和武昌鱼之间进行细胞核移植,均获成功。朱作言说,“童第周领导的研究大大突破了西方学者用青蛙实验所得到的结果,突破了物种之间的禁区。” 1981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将成年三倍体鲫鱼的肾脏细胞核移植到二倍体鲫鱼去核的卵子中,获得了三倍体的克隆鱼,并发育成成体,证明成年鱼的体细胞也可以去分化和再程序化,具有发育成个体的全能性。研究论文发表在1986年的《水生学报》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报道的体细胞克隆动物。 朱作言说,“这在科学发展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证明了成年细胞也可以去分化和再程序化,但是很可惜,当时没有得到更多的认可,直到1996年英国体细胞克隆羊多莉出生时才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首页 上页 | 1 | 2 | 3 | 4 | 下页 尾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