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首次公布日本血吸虫 “基因天书”
首次通过国内生物信息平台向全世界发布大规模基因组序列数据 5月16日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中科院副院长陈竺、上海市副市长严隽琪等启动数据库,此举标志着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等单位,通过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下属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数据中心,向全世界公布了由我国自主测序的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共计300多万条DNA序列(reads),供全球开展血吸虫病及其他寄生虫病相关研究的机构和科学家共享。 这不仅是我国首次对人体寄生虫展开全基因组测序,也是我国生命科学研究机构首次通过国内生物信息平台向全世界发布大规模基因组序列数据。这不仅表明我国的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技术支撑体系已经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第一次向世界显示我国科学数据共享技术平台已经具有汇交、集成和发布大规模基因组数据的能力和权威,在科学数据共享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科院院士、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国屏解释说,全基因组序列图是由“生命密码”画成的原始“蓝图”,基因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谱则是“说明书”,掌握了这一系列基础数据不等于大功告成。目前,应用于免疫诊断、预防疫苗和新药靶点等的研究正在同步进行。 血吸虫病目前在我国虽然已有较好的药物治疗,但耐药性已在实验室里出现,更重要的是,科学家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免疫诊断方法和预防疫苗,基因组研究因此被寄予厚望,人们期望它能帮助科学界重新理解人(即宿主)与血吸虫(即寄生虫)之间的关系。现在,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基因组研究,搜索候选蛋白,供疫苗研发之用。 日本血吸虫大概可算是世界上最“刁钻”的寄生虫之一。这种成虫长约1.5厘米的“黑白双煞”——雄虫偏白、雌虫偏黑,因日本学者于1904年首先鉴定而得名。全世界共有五种血吸虫,在我国的致病虫种就是日本血吸虫,轻则令人消瘦、贫血,重则导致肝硬化、肝腹水,甚至死亡。我国曾是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防治工作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擅长长途迁徙、伪装或变异来适应环境的血吸虫,又“蠢蠢欲动”起来。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形势较为严峻,病人数居高不下,部分地区出现急性血吸虫病,全国感染人数达80余万,大部分流行区的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在3%~5%,少数局部地区高达60%以上,重疫区新发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时有出现。钉螺扩散严重,人畜感染危险性增加,部分已控制地区疫情严重回升。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控制血吸虫病的工作,提出“要抓住源头,综合治理,依靠科技进步,坚决遏制血吸虫病疫情回升势头”的要求,为早日实现这一目标,在科技部“十五”“863”重大专项、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和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大专项的共同支持下,我国启动了由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承担、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的联合攻关项目——“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和基因功能研究”。 此前,科研人员在世界上第一次对日本血吸虫的不同发育阶段、性别、表皮和卵壳等进行了大规模蛋白质鉴定。结果,“生命密码”泄露了这些“刁钻小虫”的“狡猾”:血吸虫表皮和卵壳中表达的蛋白,在排列上与其宿主十分相似,难怪它能逃避或主动对抗来自宿主的免疫攻击。 专家认为,这是我国首次对一个人体寄生虫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其研究成果将对认识血吸虫生物学特点、理解宿主与寄生虫的相互关系、拓宽分子寄生虫学和分子进化等研究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并将为实现我国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的战略目标提供前所未有的生物信息资源和分析技术平台。以该基因组工作为支撑的重要功能基因发掘以及应用于免疫诊断、预防疫苗和新药靶点等的研究正在全力以赴地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