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克与丘小庆之争:科学和技术混淆不利于创新(2)
Blumberg因他的澳大利亚抗原工作获得了1976年度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他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演讲中说,“发现乙型肝炎与澳大利亚抗原关系的历史说明,我不可能在研究开始时就做出发现乙肝原因的计划。这一经验不支持用制定目标来指导解决生物问题的方式进行基础研究。”
Blumberg等人提出的用人类血液病毒的一个子单位做疫苗的想法是全新的,默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认为这个想法对疫苗的制备有重要意义,于1971年从Blumberg所在的研究机构获得许可,开始了乙肝疫苗的应用研究。经过多年大量的研究和测试,终于研制成功从血液中提纯乙肝表面抗原制备的乙肝疫苗的产品,该疫苗能提供高于90%的乙肝免疫力,用血液生产的疫苗1981年投入使用,但是用血液不能大批生产乙肝疫苗,一是血液的来源有限,二是血液容易被其他病毒污染。
1977年,加利福尼亚大学的William Rutter等人提出用DNA重组技术生产乙肝表面抗原的想法,但是Rutter等人用几个细菌系统(包括大肠杆菌)做DNA重组生产乙肝表面抗原都不成功。不过,一位完全不知道乙肝疫苗工作的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却帮上了忙。
1981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Benjamin Hall等人在《自然》周刊上发表一篇论文,描述了他们发明的一个用酵母生产人类蛋白的模型系统。Rutter等人马上与Hall等人合作,成功地用酵母DNA重组做出人类乙肝表面抗原蛋白。默克制药公司从此改用酵母DNA重组技术大批量生产乙肝疫苗,并于1986年获得美国药物和食品管理局(FDA)批准而投入市场。Rutter等人于1985年底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提出了“用酵母合成人类病毒抗原”技术的专利申请,并于1988年9月获得专利权。
从1969年提出用乙肝表面抗原作为疫苗的设想,到1986年美国FDA批准用酵母大批量生产的乙肝疫苗投入市场,大约用了17年的时间。如果不是碰巧得到10年的酵母转录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帮助,疫苗的技术开发很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此之前,还有长达30多年的寻找乙肝病毒的科学研究。可见创新建立在基础科学和技术应用研究成果几十年的积累之上。而国内的一些政府机构和企业的领导人常希望在自己任职期内出“创新”——这只能说明他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创新,不了解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的漫长过程。
国内的一些提法,比如“鼓励民间科学研究”,也是科学和技术混淆的表现。现代科学作为一个知识体系,已经有500多年的积累,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和训练的“民间科学家”很难做真正的科学。但说鼓励民间技术发明,则是正确的,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都是民间技术发明,现在民间也可能有技术发明,比如更好的老鼠夹子。
笔者提议,以后不要再用“科技”这个懒惰、笼统、混淆概念的词,以便社会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以及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的漫长过程,从而提高识别急功近利的假创新的能力。
首页 上页 | 1 | 2 | 下页 尾页 共 2 页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