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香港青年陈升来到深圳前海创业,他的公司是首批入驻前海的企业。在这里,他亲身体会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广州科学城、中子科学城、光明科学城……粤港澳大湾区里的一批创新基地、园区建设正如火如荼,“串珠成链”加速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起步顺利,粤港澳三地创新合作更加紧密。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出台,实际上给了我们很多信心,我们非常看好大湾区的发展,将继续在此深耕我们的事业。”陈升说。
科创走廊撑起大湾区创新“脊梁”
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2019年2月,《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根据《规划纲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重要的战略定位。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点之一是建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以夯实基础前沿研究,强化源头创新体系。
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起点,广州历经十载建设的中新广州知识城活力四射。不久前,中新广州知识城启动建设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37个产业项目集体动工。作为被纳入《规划纲要》的科技创新载体,中新广州知识城在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沿着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往东南而下,在东莞松山湖,以中国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为基础,一座规划90.5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学城呼之欲出,届时将汇聚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平台、世界一流科学家和重大科研项目。
在距离松山湖科学城仅7公里的地方,深圳光明区正在高起点谋划光明科学城,与东莞携手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战略平台。
种种迹象表明,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创新要素正加速流动联动,撑起大湾区的创新“脊梁”。
首次实现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
去年7月30日,香港科技大学承担的广东省级科研项目财政资金316.96万元顺利拨付香港,首次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科研资金跨境自由流动。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特点。加快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合作,打通制约粤港澳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便捷流动的制度屏障是关键。
支持港澳高校、科研机构牵头或独立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探索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在大湾区实行“港人港税”,内地税率高出港税部分由省财政予以补贴……2019年,广东颁布的“1号文件”,即“科创12条”,已着手破除体制机制上的壁垒。
2019年,广东省科技厅启动建设首批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有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7所香港高校参与建设,参与港澳科研人员近100名。
其中的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担任实验室主任,依托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建设,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地人才资本流动加速
陈升现为港湾创新技术(深圳)有限公司CEO、香港菁英会创新科技研究会副主任。在英国读完大学本科后,他回到香港创业。2012年,随着公司业务重心向内地转移,以及看好内地互联网科技产业的创新发展,他来到深圳前海。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陈升们在此创业,打拼梦想。《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粤港澳青年交流,支持港澳青年在内地发展。目前,广东已将港澳创业者纳入内地创业补贴扶持范围,并与港澳共建13家青年创新创业基地。2019年全省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共124家,共孵化超千个港澳创业团队和企业。
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的开通,加速了粤港澳人才资本流动。“时空压缩带来跨境同城化的效应。”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指出,大湾区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越来越好,高铁、地铁、城轨基础设施逐渐改善,实际上已突破了城市地理空间的边界,使得高技术人才流动更加频繁了。(记者 叶 青)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