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独居老人室内摔倒,谁会第一个发现?可能是家里的Wifi信号。
无线通信信号干扰一直是技术专家希望解决的问题,然而,这种干扰也是人与物互联的一种方式。能不能通过Wifi信号的变化捕捉并分析出危险情况,向看护人发出警告呢?
“85后”教授伍楷舜把信号干扰这一问题变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带领研究团队跳出传统思维框架,发现了Wifi信号除了通讯外还有监测的功能,其信号干扰可反映空间内人的状态,将无线干扰“变害为宝”,用一个个新技术打造万物互联智能新时代。
作为深圳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伍楷舜擅长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技术研发,除了高精度泛在感知,还创造性地利用干扰进行网络优化增强传递性能,保证所有人都能在密集网络环境下享受到流畅的网络服务。
“通俗地讲,在传统通信方式中我们这样避免干扰:当一个用户在传输信号时,最好其他人都不要‘说话’,以便信号更高效率地传输。然而我们团队反其道行之,开辟了新的思路:有意引进一些干扰,引导不同用户‘说话’,整个网络的效率反而提升,这就是基于物理层的无线网络性能优化。”伍楷舜说。
伍楷舜本科学习的是微电子专业。那时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处于爆发式发展前夜,他一直在思索下一个十年世界什么样。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国际电信联盟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了解到物理世界中存在的实体将通过物联网技术变成可视、可量化的数字并上传到云端集中管控调配,物联网将推动社会组织生产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篇文章让他眼前一亮。他选择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感知与大规模网络传输的关键技术作为博士研究方向。
2011年,伍楷舜获得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博士学位时仅26岁,28岁时即成为当时深圳大学最年轻的特聘教授。他领衔的广东省无线大数据与未来网络工程中心、深圳大学物联网研究中心,现有18名教师、10余名博士后及70余名硕博研究生,研究方向包括物联网、普适计算、大数据、智能感知、移动计算、无线通信网络、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智慧城市等。
这个年轻的研发团队犹如魔术师,将5G、IoT(物联网)和AI三大技术融合,通过网络赋予万物感知,最终在云端形成大量数据,并通过智能化落地应用。研发团队如“开挂”了一般,近年已获得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70件,美国发明专利5件,在国际主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
科研、带博士硕士生、写论文、应用成果落地……繁重的科研工作几乎挤占了伍楷舜所有的休闲时间。他还有一大“发明”,把科研和休闲健身相结合。在研发健身成果可视化的“健身手套”时,伍楷舜的实验室里摆放了健身设备,一边健身采集动作,一边记录传感器数据,调试技术参数。
伍楷舜的实验室就像未来世界的盒子,储存着感知、传输、连接、计算、应用等方面可能影响未来的物联网技术。“我希望研究出有世界级影响的核心技术成果,在时代的浪潮中翻涌出一朵浪花,推进我国在物联网技术方面的发展,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智能、更加美好。”伍楷舜说。(记者 白瑜)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