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一块印制电路板(下文简称PCB),到底有多大的作用?或许这是许多电力工程新人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看似不起眼的一款普通电路板,实则却是电子产品内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块优质的PCB不仅可以承载诸多的电子元件,还可以与其他不同规格、不同大小的系统电路板进行衔接,最终组合为一个个电子产品的硬件核心。对于电子产品本身而言,PCB的品质优劣与其可靠性水平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也影响着品牌在市场上的营销情况。现阶段,我国电子工程行业发展迅速,大量的电子产品纷纷投入市场,而如何提升内部硬件材料的质量水平,解决一些生产技术方面的缺陷,成为了摆在当前电子工程师面前不得不解决的一道难题。
“面对难题,勇于开创思路,克服困难。”这是90后电器工程师姚广义的座右铭。出生于黑龙江的姚广义从小就是学霸,他尤其热爱理工知识,特别是对电路板痴迷,在他看来这小小的电子板件,里面蕴含着无线的存储空间。长大后,他如愿考上了中南大学并获得理科学士学位,后又因成绩出众留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得材料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回国开始从事电子工程材料方面的加工工作,工作期间的他善于总结经验,凭借着自己对于工作的热爱与天赋,总结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PCB板材检测法,轰动业内,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赞扬。
在生产与加工期间,PCB偶尔会出现功能失效的问题,导致这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是基材品质不高不满足产品的实际需求,也有时是内置线路水平不稳定导致的。而即使是同一种失效模式,其中的失效机理却可能是复杂且多样化的。而想要解决相关的问题,这需要有正确的分析思路、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多样化的分析手段才行。PCB在失效时的具体信息表现也较为多样,如果在前期焊接组装过程中就已失效,原因可能是焊性不良、分层等原因;若是大批量生产中的单批次出问题,或者失效率较低时,那么工艺控制异常的可能性更大。若是首批或者多批次均有问题,或者失效率较高时,则不可排除材料和设计因素的影响。从失效情镜上看,有的PCB是在前处理比如说焊接组装过程中就已失效,而有的则是在后续的老化、测试甚至使用过程中失效,比如CAF(导电阳极丝测试)、ECM(电化学迁移测试)、烧板等等,这时候工程师就需要详细了解具体的失效过程和相关参数。
面对这些问题,姚广义积极探索行业技能,总结前人经验,经过实践探索,最终总结出了如下这些经验。首先,维护人员需要从外部观察入手,通过失效现场的外观形态在结合背景信息,才能有效地发现功能失效的根本原因。但是,有些失效单单采用外观观察,不能收集到足够的失效信息,甚至连失效点都找不到,比如分层、虚焊和内开等,出现这样的问题要如何发现原因呢?这就需要进行开展深入无损分析,包括超声波探伤、3DX-RAY(图像视觉定位)、红外热成像以及短路定位探测等等。此外,姚广义特别强调,在外观观察与无损分析阶段,需注意不同失效品之间的共性或异性特征,对于后续的失效判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上两步分析都用过之后,若还不能明确原因,便可以开展破坏分析法了,例如采用扫描电镜&元素分析、水平/垂直切片、FTIR(红外光谱仪)扫描等。在此,姚广义强调,失效分析方法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对缺陷问题的洞察力以及判断力,并且要对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保持清晰的认知,这样才能找到真正失效的原因。
除去上述层层递进的三重测试方法外,姚广义还额外补充了两点分析方法,首先为裸板PCB分析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失效率高的时刻,这对于PCB的分析师十分必要的,当失效品分析阶段得到失效原因是裸板PCB的某项缺陷会导致了进一步的可靠性失效,那么若裸板PCB有着同样的缺陷是,经过与失效品相同的处理流程后,就应该体现与失效品相同的失效模式,若没有复出相同的失效模式,那就只能说明失效品的原因分析是错误的,至少也是不够全面的分析。其次的方法就是复现试验,如果裸板PCB分析没有收获任何帮助,还需要对PCB缺陷开展复现失效品的失效模式,从而达成失效分析的闭环。据姚广义讲:“通常而言产品失效的数量不会多,甚至于很少只有一块,所以对于失效品的分析要遵循由外到内,由非破坏到破坏的逐层分析原则去进行,不能直接就破坏失效的现场,这样反而难做。”
姚广义善于学习,同时又乐于分享其在工作中的心得,她的工作方式与监测方法如今已经在业界广为流传,深刻影响到许多业内企业的PCB监测工作,间接的为这些企业创造了巨额的收益。前不久,由他自主研发的“基于云计算的PCB板故障监测模拟系统”已经发布,与其相合作的企业还将会不断增多,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90后小伙子,未来的发展将不可限量。(文/岳月)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