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硅是一种高分子合成材料,日常生活中常见到它的身影,如小孩奶嘴、水杯盖密封垫、玻璃窗密封条等,正是利用了有机硅在耐高低温、防水、绝缘等性能上的优势。有机硅工业在中国的起步,一般认为是1970年代江西星火厂,而学术理论的研究则可上溯到1960年代的晨光化工研究院,乃至更早些的北京化工试验所和沈阳化工研究院在解放初的工作。不过,这还并不是有机硅概念在中国的最早介绍与起步研究。事实上,在抗日战争尚未结束时,即民国末期,国内便已有对silicone这种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报道和初步研究。国际有机硅工业制造肇始自1940年代初,也就是说中国对有机硅材料的认识是毫无迟滞、相当及时的。
Silicone的中文译名最初并不是有机硅,而是出现过几个不同的名字:矽力孔,矽力刚,矽力康……本文以这些译名为线索,辅以当时时代背景的特点,试对有机硅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情形作一还原,以说明有机硅材料问世之初便迅速传入东方大国,并获得了相当的关注。
一、矽力孔
1945年,《北大化讯》杂志上登载的一篇题为《矽力孔》的文章,堪为国内最早对有机硅概念的引介。文章开篇写道“如今美国有一种极其新奇的人造树脂,名叫‘矽力孔’(silicones)。这多能的新来者,具有惊人的威力,为近卅年来可塑体的进展放一异彩!”
《北大化讯》是北京大学化学系主办的一本公开发行的学术杂志,1944年创刊,受众面不算大,但对中国化学界产生的影响却十分深远,原因之一即在于它常能将国际上有关化学的最新动向与最新发明及时的介绍到国内来。有机硅材料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众所周知,有机硅材料最早由英国化学家基平(F. Kipping)等人实现实验室的合成,时间在1930年代,而真正实现工业投产则是1940年代初。因此,1945年的这篇《矽力孔》的报道不可不谓相当及时。
关于有机硅的合成方法,在今天已是公开的科学知识,但在当时则还属秘方,“它的制法,虽尚未被保守秘密,而且那些研究‘矽力孔’的科学家,也许在多多少少的变动着他们的综合手续,但无论如何,我们深知‘矽力孔’是由石油、细沙和食盐水混制而成。”《矽力孔》的推测显然不错,但还十分粗略,也反映出当时(即便是北大)国内对有机硅的具体技术细节还知之甚少。
接下来文章生动的介绍了有机硅的几种应用,从硅油、硅脂到硅橡皮(橡胶)十分全面。在硅油防水性方面,“……现在美国有一种纸烟,能在水中浸渍很久而不被湿坏,这是因为在纸和烟草的纤维上,涂了一层‘矽力孔’……试想,于大雨滂沱中,我们穿着‘矽力孔’喷过的衣帽,仍能干燥如初,该是怎样令人神往的事。”而在绝缘性方面,“……一部三匹马力的电动机换用‘矽力孔’绝缘之后,即有十匹马力了。”
文章不仅描述生动,而且和当时正在进行的抗战相联系,突出了学以致用的考虑。比如介绍有机硅耐受温度区间较宽的特点时,“飞机滑润油最好掺加一些膏脂状的‘矽力孔’……是一种适应温度剧变的良剂……尤其是战斗机,……很需要这适应温度剧变的调节剂。”关于有机硅橡皮耐高温的特性,更直接举了B-29战斗机的例子,“‘矽力孔’橡皮的制造,经过长期的试验卒告成功……目下怒吼于东京上空的B-29所装用的输油管、排气活塞,和军舰探海灯上,透镜边沿的缓冲材料,都非用这种新橡皮不可……”
不过,文章并非对‘矽力孔’一味褒奖,而是也指出了它在引伸性上的缺点,比如做不了车胎。但“工程师们也深信这一困难并非不可解除的,有它远大的前途”。今天,有机硅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无疑已印证了当年的期待。
《矽力孔》作者郅如茂,1936年考入北大化学系,写这篇文章时在西南联合大学读研究生,解放后在油脂化工领域供职,翻译了大量的国际标准。我们感谢郅先生在有机硅材料的先驱性工作。
二、矽力康
在郅如茂的《矽力孔》之后,翌年即1946年,《真理与自由》杂志上也刊登了一篇介绍silicone的文章,但没有用矽力孔的译法,而改译为“矽力康”。作者佚名。“要是你的收音机曾经敷了矽力康,明年夏季你就可以带它去游泳,上了海滩之后,你扭动开关就可以听你的音乐了”。显然,文章的开首一节也是说明有机硅材料的防水性。然后接着提及了有机硅的一个妙用,“……敷在眼镜上,会供给一个新的表面,使眼镜明亮清晰到一两星期之久”,文章开头的表述,在体现防水的同时也突出了防尘性。
文章还描述了一则“失传”的应用,今天听来已十分新鲜,“……另一种矽力康是一种脂肪,像透明蓝宝石的色泽,从来没有一种脂肪像这样的。它在油煎锅上是不会融解的。在零下六十度又不会冻硬”。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也联系到当时的战争,“要是希特勒在苏联的第一个冬季时,拥有一种矽力康脂肪,他的大炮在零下四十度时,就不致因为其脂肪冻硬而崩解,终会变成不能使用。”读过之后,也才恍悟,这里的脂肪应该说的是润滑油吧。该文译于1946年,文末称“美国军队已把这种物质作许多的使用,制造矽力康的第一所工厂已在今春大规模开工了”。这里的工厂指的应该便是道康宁的有机硅工厂。
《真理与自由》于1946年在上海创刊,是一本周刊。此杂志应时而生,所刊内容一如其名,多探讨真理、追求自由,是一本时政杂志,但也刊载一些科学知识方面的内容,比如以上有关有机硅的介绍。可惜的是,此刊发行时间不长便停刊了。
同一年在《大众科学》杂志上也有类似介绍有机硅的报道,一位署名“婉”的作者简要介绍了新出现的有机硅材料及其特点,“最近发明用含矽化合物制造人造树脂,它的抗热性远较有机树脂为强,所以它的主要用途便是制备绝缘体,另一矽化合物的新贡献,称为干膜……水蒸气不能在其上面凝结,即在极潮湿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干燥表面”。不难看出,这里的干膜也是说的有机硅的防水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科学》在1946年的首期发刊词中说,“苦战了八年多,终于科学结束了战争,带来了胜利(指原子弹,笔者注)”。接着对国家现状做了一番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八年来,欧美科学惊人的发展,显得我们更加落伍了,原子能已为别国人士所驱使利用,而我们还在购买快要送入陈列馆的洋货。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民,还逗留在困苦与愚昧的生活之中,长与饥饿为伍!崎岖的道路,鸽笼是的茅屋,无数的蚤虫、蚁蝇、老鼠和臭虫,这一切,难道不是我们的责任与耻辱?”即使今天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三、矽力刚
如之前的文章一样,1947年《电世界》上这篇《电器新天地:介绍电器新出品》也注意突出新材料与时局的关系,于开头便指出“二次大战,产生了不少绝缘新物质,像百赖斯替物质(plastic,笔者按),纤维玻璃丝(fibreglass)及矽力刚橡胶(silicone rubber)之类”。这里又贡献了silicone的一个译法,矽力刚。而这一“刚”字比较前两者,在照顾音译的同时也更有意译的成分。有机硅做成橡胶时,在机械性能上的确能做到出色的刚性与韧性。
文章也相应介绍了有机硅最具优势的特点,耐温性和绝缘性,同时又补充了耐腐蚀性。这些性能使其能够“在大战期间,多用于探海灯充电器及运用于特高温度之军用电器等,作边缘垫衬及护套,高速转轴之橡胶封套,电机变压器、电冰箱、X光设备等内之卷圆衬以及各种电器等”。更难得可贵的是,此文附有矽力刚的实物照片,如图1,并且和常规橡胶的性能进行了比较,让当时的读者可以一目了然,有一个感性认识——要知道,在当时的国内,有机硅还很难见到成品实物的。
有机硅橡胶圈、环、片等产品,及其与普通橡胶的耐久性比较(左上)
该文作者吕维松,写作此文时为上海交通大学电机专业在读本科生,1948年毕业当年曾接受地下党关于“组装电台”的求助。解放后吕先生发挥自身优长,曾于1960年代领衔发明著名的“频敏电阻器”,在当时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吕先生也被誉为“频敏电阻器之父”。
仍是《电世界》杂志,在另一期上又有一则介绍有机硅的报道,应用为感应电机的垫圈。看的出来,有机硅已经颇受电学界的关注,应用也最为活跃。
《电世界》杂志1946年创刊,月刊,发行量相当大,是一本影响广泛的科学刊物。解放后得以继续发行,到60年代被迫中断,新时期以来复刊,直到今天仍是电气领域新材料的重要学术刊物。
四、胶质矽和新矽属
1948年《纺织建设月刊》报道了有机硅的另一重要应用,与前面多突出耐热、防水的特性不同,该文介绍有机硅的乳液可以增加纱线摩擦力,从而大大提高纺织工业的生产效率。
“有一种胶质矽,名谓矽通(Syton)的,是美国孟塞东化学公司(今译孟山都,笔者注)发明并且制造推销的出品。”此处对有机硅译为胶质矽,矽通是商品名,是由有机硅与油类乳化的混合物产品。它的具体功能是“使纤维间产生摩擦力,在牵伸时能减少纤维互相滑跌的现象。因纤维间‘牵制(drag)’的缘故,对于牵伸的控制更行完美,排列愈加平行,纱的均匀度更提高,强度同折裂强度增强。”
同年《工业月刊(西安)》杂志一篇题为《新矽属的新用途》则提到有机硅更广泛的用途,除以上的战斗机耐高温、雨衣防水、镜片防尘等,也提到一种新型用途,即用于高尔夫球的制作,“美国橡胶公司首先制造出一种高尔夫球,中心含有矽化物制成的小球,刚刚行销于市场。”无独有偶,1949年一本上海发行的英文杂志《The China Press》也专门报道了silicone用于Golf的情形,“在球中心填充一种有机硅物质,弹跳性会比其它橡胶更好。填充操作是在2500磅的压力下进行的,一种新型电绕线机确保球体的均匀性。”看起来,当时高尔夫球制作曾是有机硅的一个重要应用点。
《新矽属的新用途》还提到了一个关键问题——成本问题。的确,在有机硅刚被发明时,还不能像今天这样普及,成本必然很高,应用也局限在军事、奢侈品这样的场合,或用量很小、对成本不太敏感的地方。当然,这和其他材料的发展情形是类似的,每一种新材料都需要经历一个市场普及的过程。
五、结语
通过以上关于有机硅的几个不同译名,我们得以宏观同时也不失细节的了解到,在民国末期的1940年代,有机硅材料已经被及时的译介到中国来,这与它在西方诞生的时间几乎是同步的。有机硅的概念原理因之在中国很快得到广泛关注与尝试,虽然在大批量制造上,还为时尚远,但作为先声,这为后续尤其新中国建立之后的有机硅工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中国的有机硅材料工业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品类上。在有机硅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方面,中国也已经历奋起直追的阶段,跻身国际先进水平之列。当然,科技无限,创新无限,只有保持发展,才能不落于后。这或许可看作这段有机硅材料史带给我们的最好的启示。
(作者简介:李志良,1981年生,河北威县人。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博士研究生。重返学校前曾从事有机硅材料工作多年。)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