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颉满斌
“姜主任是咱们果农离不开的好朋友!”说这话的是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曹家堡村油橄榄种植大户李建设。他最初种植油橄榄时,挂果率很低,虫害成灾,果子长势很差。一次偶然的机会,姜成英对他进行了指导,将信将疑的他按照姜成英说的去做,果然收效显著。
短短几年间,病虫害得到防治,品种得到改良,李建设的200多亩山林变成生机勃勃的“聚宝盆”,还解决了村里部分贫困户的就业。
油橄榄是陇南名副其实的致富“金果”,也是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姜成英钟情20余年的“宝贝”。作为全国林业科技特派员,姜成英一直在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上探索脱贫“密码”,与油橄榄结下“不解情缘”。
解决技术难题 为产业发展立下功劳
作为“舶来品”的油橄榄从地中海沿岸的阿尔巴尼亚“移民”甘肃陇南,其“本土化”的过程历经几十年,为了让小小橄榄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姜成英几十年如一日的像个小学生一样,无论开会还是下乡,每次都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遇到什么农情、农事都记录下来。
陇南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油橄榄多种在半山坡。“只能徒步行走,遇上陡峭的地方,手脚并用。有时为了赶时间,早上吃一顿饭,到晚上再吃一顿饭。”姜成英笑着回忆自己的“狼狈”。在田间地头观察油橄榄的生长发育规律是每天的日常,连续24小时观测一些指标也是家常便饭,为了确保不遗漏一项记录,她和团队轮流倒班。
就这样探索了一年又一年,笔记本垒起来有几米高,她和团队也终于摸清了油橄榄生长发育及开花结果的“门道”,为全省乃至全国科学栽种油橄榄提供了理论支撑。他们选育出的良种,如今大多数已是当地的“当家品种”。团队提出的平衡施肥技术、生物防治法、保墒抗旱抑草等栽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连续4年入选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和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中的推广技术。
如今,陇南油橄榄种植面积62.79万亩,年产鲜果3.8万吨,生产初榨橄榄油5700吨,综合产值20.5亿元,惠及当地6个县区44个乡镇343个村40多万人,种植适生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元,其油橄榄收入占比已过半。
喜人的数字后面,科技特派员的功劳不容小觑。
“他们通过建立利益共同体、举办科技培训班、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生产经营等形式,为当地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服务,推动科农携手合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陇南市科技局副局长杨涛说。
这是甘肃省科技特派员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甘肃省通过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经营中的科技难题,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据了解,从2015年起,甘肃全省开展科技特派员精准扶贫创新创业专项行动,重点围绕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及23个深度贫困县开展科技特派员精准扶贫创新创业脱贫攻坚任务,不断扩大科技特派员工作覆盖面。
签约“外援”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达拉乡次哇村有位“牛博士”,“牛博士”不姓牛,他姓马,但熟悉的人都叫他“牛博士”。他就是村民们熟悉的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市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马毅。
2020年,天津市科技局与甘肃省科技厅联合认定了首批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马毅借此契机来到甘肃。他曾多次赴甘肃甘南、平凉、庆阳等地指导畜牧产业,过硬的专业素养为甘肃牛产业发展注入科技“活水”,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牛博士”。
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马毅对牛“情有独钟”。来甘肃的第一站,他选择了达拉乡次哇村,这个国务院挂牌督战的贫困村,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牦牛产业是当地群众生活的重要支撑。
“当地养殖的主要是牦牛和黄牛的杂交品种犏雌牛。”马毅介绍说,这种牦牛个头小,出肉率和产奶量都不高,当地还处在粗放养殖的阶段,缺乏繁育技术支撑。
当地人爱喝酥油茶,吃糌粑,这些食物的原材料都离不开牛奶,奶量的提升是当务之急。为了让养殖户学会辨别母牛的发情期,按期完成配种,马毅选择常驻牧民家。“牧区的养殖户非常分散,这种工作方式效率很低。”马毅说。
他和团队另辟蹊径,将农户们集中起来,在牛舍里为养殖户演示配种工作,将养殖和繁育知识印成图文并茂的手册发放给大家。几场培训下来,周边的农牧民纷纷闻讯而来。“‘牛博士’给我们亲自演示,大家一下子就能掌握方法。”次哇村村委会主任仁再刀吉每次都听得非常认真,他打算掌握了技术后,回去再指导村里的其他农户。
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马毅来说,他所作的还远远不够。
红牛,是甘肃省平凉市的“城市名片”,平凉红牛肉质细嫩味美,大理石花纹明显,氨基酸含量高,营养丰富。“肥瘦相间,脂肪沉积丰富、气味纯正。”马毅通过调研,认为平凉红牛具有开发成高端牛肉的基础。
如何让红牛“飞升”为每千克售价数百元的高端牛肉呢?“牛博士”带来了基因组选择技术。通过血液检测,他将高端肉质的基因进行分子选育和遗传评估,筛选形成优秀种公牛和种母牛群体,建立平凉红牛自主培育体系,提升制种、供种能力,支撑高档肉牛产业。
在外援“牛博士”的推动下,当地红牛养殖规模已达50万头以上,当地政府力促平凉红牛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通过应用全基因组选择等先进技术,建立平凉红牛自主培育体系后,可以辐射带动贫困养殖户1000余户,加快受援地脱贫进程,实现产业升级。
记者了解到,甘肃在全国率先提出并与东部协作市科技局联合认定“双地”科技特派员共366名,有效提升帮扶地区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增强“造血”功能。
有数据显示,甘肃省每年科技特派员动态维持在1万名左右,而关于他们的文章还在继续书写。
“科技特派员把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理念带给农民,把资金、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注入农村,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农民的零距离对接,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甘肃省科技厅厅长张世荣说。
目前,甘肃科技特派员已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促进了地方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和涉农企业发展壮大,健全了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