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犬者与他人的纠纷时有发生,最近更有两则矛盾升级的新闻事件:一则是河南安阳狗咬人事件,另一则是“武汉女子拿命和不牵狗绳的人抗争”。在令人唏嘘不已之余,我们不妨从科学的角度理性看待遛犬不牵绳引发的问题。
有些养犬者出户遛犬时,总认为自家养的属于小型犬或驯化程度高,总是以“我们家的犬不咬人”为由,不佩戴牵引绳。
犬适应性强,经调教可与人为伴,能理解人的旨意,但有时仍表现出异常的攻击性行为。这种看似犬的反常行为,其实是犬的正常反应。养犬人对自己的爱犬再了解,也不可能完全知道当时犬怎么想的,不可能知道当时犬的心理感受状态,比如紧张、压抑和痛苦等。
为了让人与犬和谐共处、避免伤害,我们需要更多地从科学的角度了解、认识、理解动物行为学以及犬的特性。
1895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对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类的由来》比较了人和动物的本能行为。
人类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关心以及应用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但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观察和研究使之成为独立的学科,则是20世纪后期的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关注。特别是奥地利的康拉德·劳伦兹和卡尔·冯·弗利,以及荷兰出身的牛津大学教授尼可拉斯·丁伯根,这三位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因此获得了1973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犬有不同的神经类型,因此形成不同的性格。巴甫洛夫将犬分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等四种神经活动类型。动物的动作有些是反应,有些是本能,有些是冲动,有些是反射,是在不同的动机、不同的刺激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动物行为非常复杂,与生存环境、种群间相互作用、种群内生存竞争、进化地位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单纯的科学问题就已经很复杂了,再加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可能导致伴侣动物行为异常,这正是遛犬佩戴牵引绳的科学依据。
那么,遛犬不佩戴牵引绳这种不文明养犬行为,到底有何危害?
对于伴侣动物来说,无佩戴牵引绳习惯会导致宠物犬乱走、乱跑、追逐,很容易发生意外,比如走失、撞到人、被车撞等。此外,容易产生不良的室外行为,比如捡食行为、乱吃东西、随意排便、随意繁殖增加流浪犬数量、咬伤他人等。
对于路人来说,伴侣动物的各项过激反应甚至攻击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使他人失去安全感,产生恐慌。他人因恐慌造成的反应则进一步引起伴侣动物的过激反应甚至攻击行为,形成恶性循环。
动物和人类一样是有生命的生物,可以感受到不同程度的疼痛、痛苦,因此它们更值得人类去关注、爱护和保护。
针对犬的不同异常行为,养犬人需要采取科学的解决措施。
反常行为。当饲养管理不能满足犬的生理、社会需要时可导致异常行为产生。养犬人应密切关注犬的行为,如出现有踱步、转圈之类的异常刻板行为,应全面排查饲养管理情况,确保饲养及管理符合犬的习性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犬的身心健康。
攻击行为。攻击行为除了伤害人以外还破坏犬的健康和生活的安宁。养犬人要仔细查看其诱因是否可以避免或改变喂养方式。例如,在饲养管理中遇到喂养及清洗会刺激犬的兴奋性;在饲养过程中,与其他圈中的犬有接触;缺乏可见度,尤其在犬能听到但却看不到外界发生的事件时;犬之间争夺各自空间及资源、分离原配对或群体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将相近年龄、大小及相同性别的犬养在一起时,由于犬之间条件过于均等未能形成等级差别,将会持续长期争斗,喂养者应在不引起严重伤害前提下,让犬自行解决等级分配则会带来长期的和谐、安宁,不可过早干预、人为扶弱抑强、扰乱群体中的等级秩序。
为爱犬、为他人、为社会环境、为避免意外伤害,请养犬人士遛犬时为自己的爱犬佩戴牵引绳。当然,考虑到犬的舒适度以及耐用程度,宜选择背带款牵引绳,而不是伸缩犬绳。
(作者系北京协和医学院比较医学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