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位于恒星系的中心位置,其余的行星、矮行星以及小行星等各色天体都围绕太阳有序运行,在我们看来,这是非常正常的天体系统,但在宇宙之中,这样的天体系统其实属于少数。
天文学家估计,在宇宙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恒星系统都是双星系统或多星系统,也就是说整个系统中有两颗,甚至更多的恒星,它们在相互的引力作用下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运行着。双星系统的运行是相对简单的,要么是一颗质量很小的恒星围绕另一颗恒星运行,要么是两颗质量相差不远的恒星相互绕行。那么双星系统是如何形成的呢?小质量的恒星为什么没有被大质量的恒星所撕碎呢?这可能与双星系统的形成有关。
双星系统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在最初的时候,一颗大质量恒星的周围存在着一颗小质量恒星,两颗恒星形成之初,距离是相对较远的,但小质量恒星仍在大质量恒星的引力作用范围之内。
此后,大质量恒星在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增重”,于是一部分物质就超出了“洛希瓣”。什么是洛希瓣呢?它与洛希极限并不是一回事,但同样都是以法国天文学家爱德华·洛希的名字来命名的。洛希瓣指的是包围在天体周围的临界等位面,简单一点来说,这个临界等位面就好比一条界限,在这条界限之内,物质会受到恒星的引力作用而围绕恒星运行,可一旦超出了这个界限,物质则会摆脱恒星的引力束缚而向外散逸。
随着恒星演化过程中所出现的膨胀,一部分物质溢出了洛希瓣之外,这些物质向外散逸,被小质量的伴星所接收,伴星接收了这些物质后,质量开始增加,体积开始增大,进而成长为了一颗合格的伴星,于是一个双星系统就形成了。
当然,这种双星系统形成的理论还属于猜想的范畴,但却是目前有关双星系统形成的最有信服度的猜想,在天文学界,这被称之为“洛希瓣外的伴星质量吸积理论”。相比双星系统而言,多星系统的形成和运行规律都要复杂得多了,比如三星系统,至今也无法弄清它的运行规律,三个质量各异的恒星是如何在相互的引力作用下实现平衡并有序运行的?这太令人费解了。
宇宙中的双星和多星系统很多,但要想准确地识别出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天狼星我们都非常熟悉,它是夜空中最为明亮的恒星,但最开始人们并不止它其实就是一个双星系统,直到后来人们才发现原来在天狼星的周围还存在着一颗伴星,这不过这是一颗亮度有限的白矮星,隐藏在天狼星耀眼的光芒之中,所以才迟迟未能发现,直到1915年才正式确定了它的身份。这只是一个例子,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不禁让我们反向思考,太阳是否也会存在着一颗伴星呢?其实这一疑问早就出现在了科学家的脑海中,他们不但假设了太阳的伴星,还给这颗假想的伴星取了一个名字:涅墨西斯。
如果太阳又一颗伴星,我们怎么会看不到呢?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不是比邻星吗,它不是在4.22光年之外吗,除此之外哪里还有恒星呢?
的确,比邻星是已知的最近的系外恒星,但这并不意味着太阳就不能拥有一颗伴星,它可能是一颗很小很暗淡的红矮星或者褐矮星,隐藏在奥尔特星云之中,以致我们没有观测到它。那么科学家为什么要给这颗假想中的伴星命名为涅墨西斯呢?很简单,这是希腊神话中复仇女神的名字,在神话故事中,复仇女神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对生命进行清洗,而科学家则认为太阳的伴星可能与地球周期性的生物大灭绝有关。
在地球历史上曾出现过5次生物大灭绝,而小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更是层出不穷,而这些生物灭绝事件似乎还显现出了一定的周期性。
科学家猜想,如果存在着一颗小质量的伴星围绕太阳运行,那么它的运动会周期性地扰动太阳系外围的小型天体,使得这些小型天体进入太阳系内部撞击地球,从而引起生物灭绝事件。不过这一切只是假说,至今并没有找到任何有力的证据,为了寻找这颗伴星,天文学家曾使用光谱分析方法来尝试捕捉这颗暗淡伴星所发出的射线,但一无所获,所以双星假说并未获得广泛的支持,但现在我们仍不能完全否认太阳存在伴星的可能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SecureCRT是一款支持SSH(SSH1和SSH2)的终端仿真程序,同时支持Telnet和rlogin协议。默认情况下SecureC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