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1月7日,未来科学艺术论坛在北京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论坛以“元宇宙景观下· 科技与人的共生关系”为主题,邀请国内一些科学家和艺术家探讨元宇宙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重构。现场,未来论坛青年科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张帆,以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陈姝宇分别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
张帆认为,在元宇宙,最重要的就是想象力。“元宇宙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如果你想造元宇宙,就可以去造;如果不想自己造,可以选择别人造好的你感兴趣的元宇宙,去里面‘晃悠’就行。”他认为,在元宇宙中更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内容创作,“比如扎克伯格的Meta布局元宇宙,招商引资基本都是指向内容创作者。”
陈姝宇则表示:“个人,是元宇宙中重要的创作者。不同参与者以自己的独特创作丰富着元宇宙的含义。”她透露,近期团队将在oneITlab云平台上线个性化人脸编辑的软件,用户可借助平台算法完成虚拟角色的创建。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陈姝宇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
元宇宙的虚拟形象是脱离于现实,并任由创作者掌控吗?
对此,张帆认为,这取决于元宇宙世界的运行规律和技术如何为人类赋能。“在元宇宙,你完全可以创造出迥异于现实世界的个人角色。如果有机会用蜘蛛的视角看看世界,为什么不尝试呢?”
而陈姝宇认为,虚拟形象可以基于现实,也可以完全脱离现实。“元宇宙是将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与混合现实相结合的‘扩展现实’。元宇宙呈现的内容有两种:一是对现实世界的复刻。通过拍摄、扫描等数字化手段对现实世界进行数字化表示。二是个性化的虚拟形象创作。元宇宙如同一款开源的游戏世界,玩家没有具体要完成的目标,在游戏内有极高自由度,这些创作都可以由用户自己掌控。”
“未来,元宇宙的个性化创作类似于今天的短视频平台,可以实现去中心化的内容创造。每个消费者都可以是创造者,都能创造和分享元宇宙中的内容,包括数字人和数字场景。”陈姝宇说。
元宇宙是否会让人沉迷于虚拟世界而与现实世界脱节?
张帆认为,短期内可能会有人沉迷于元宇宙,就像人们沉迷于虚拟社交和游戏一样。“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元宇宙也可能蕴藏着人们在现实中无法获得的‘树洞’,可以作为心理慰藉和情绪出口。即使最后变成数字化的人也没有关系。”
被问及人类的未来是现实的辽阔宇宙还是虚拟的元宇宙时,张帆表示:“人类目前的生存仅仅局限于地球大气层底下那薄薄的一层,人类的脆弱不足以征服星辰大海。征服现实宇宙是机器要干的事,人类则通过元宇宙去感知星辰大海的模样。”
未来论坛青年科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副教授张帆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 科技日报记者 周维海 摄
陈姝宇表示,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算法、高真实感渲染是元宇宙的关键技术。“目前,现有技术不足以支撑相对独立的元宇宙的构建与应用开发。预计未来将会有更多技术交叉融合,实现元宇宙的构建与应用开发。”
张帆持有相同观点:“VR、AR、MR等显示技术还不够成熟,构建真正的元宇宙需要深挖技术。”
诸多科学家与艺术家也就元宇宙相关话题发表了各自观点。有专家提到,元宇宙是虚拟世界平台的初期阶段,目前概念还在探讨之中。有专家提示,元宇宙或许将面临数据安全遭破坏的风险。也有艺术家表示认可刘慈欣此前的观点,即元宇宙将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内卷。
论坛临近结束时,未来论坛青年理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皓毅强调:“对于新事物,不要感到敬畏,或盲目相信,或轻易否定,而是要认识、理解,清楚自己的无知,不断拓展人类智识的边界。”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