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鸟双尾青铜虎(图片由作者提供)
今年是农历壬寅年,欣逢虎年,不由想起“龙腾海浪高,虎啸风声远”那幅著名的楹联,昭示2022年是一个走向社会祥和、百业腾飞的年份。
人们对老虎并不陌生,老虎色彩斑斓,凶猛异常,被誉为“百兽之王”。但有趣的是,老虎却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三,因为这种排序是根据动物的活动时间来定的,比如鼠是在子时(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最活跃,所以它排第一;老虎在凌晨3-5时最活跃,此时属寅时,因而排第三,故称“寅虎”。
目前来看,最古老的老虎祖先化石于2004年在我国甘肃的龙丹村东坡发现,被专家取名为“龙丹虎”,距今已有200多万年历史了。这只被称为“中华祖虎”的“龙丹虎”化石的出现,说明中国是老虎的发祥地,是虎文化的故乡。
虎与龙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虽然“龙文化”处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但“虎文化”更为久远,内涵也很丰富。学者们认为“虎崇拜”应早于“龙崇拜”,因为虎图腾取材于原生动物,在原始社会狩猎时就形成了,而“龙”则由几种动物的形象综合而成,是在农业社会中兴起的。从远古时代起,老虎就成了很多氏族部落的图腾。新疆古代的塞族、匈奴、突厥、回鹘等民族都崇拜老虎;东北地区各民族有虎祭、虎神祇、虎崇拜等习俗;西南地区的彝族、土家族、瑶族、白族等民族至今仍有老虎崇拜的遗风。老虎不仅是威猛刚强的猛兽,其形象也代表吉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格物论》中关于虎的描写:“虎,山兽之君也,状如猫而大如牛,黄质黑章锯牙钩爪,须健而尖,舌大如掌……声吼如雷,风从而生,百兽震恐。”这段文字,可谓是对老虎形象和行为非常逼真的描写。
中国的虎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考古出土器物、诗文作品、民间工艺品、军事征战等方面可见一斑。
从现已出土的文物来看,有不少影响深远、具有历史标志性的“虎文物”。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虎形象,可能是1987年在河南濮阳出土的用蚌壳拼制的“龙虎图案”,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的玉器中,不乏玉虎件。安阳殷墟出土的文物中,有玉虎和青铜虎,著名的后(司)母戊大鼎的鼎耳外廓就饰有一对虎纹。1957年,安徽阜南县农民徐廷兰,在家乡的小润河发现了8件商代青铜器,其中一尊青铜盛酒器,重26.1千克,其造型精美、工艺精湛,被称为“龙虎尊”,为国宝重器。1972年春,云南省江川县的李家山出土了一件破碎的青铜器,被修复后被专家命名为“牛虎铜案”,认为这可能是2000多年前古滇国君王的遗物。1989年,在江西发现的“新干大墓”中出土一个青铜虎,因青铜虎身上雕刻着纹饰,背部有一只青铜鸟,其被命名为“伏鸟双尾青铜虎”……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老虎”,反映了古人对虎的崇拜、敬畏和喜爱。
从文学艺术上来看,描写老虎神态、用老虎抒情喻事的辞赋不少。在文人的笔下,老虎神勇威风,有王者霸气,能带来祥福。如东汉张衡在《东京赋》里写的“飞云龙于春路,屯神虎于秋方”;唐代李白的“笔踪起龙虎,舞袖拂云霄”;宋代谢惠连的“猛虎潜深山,长啸自生风”;元代於汝玉的“长啸一声风括地,雄跳三励兽奔群”;明代商辂的“黑为文兮白为质,光彩斑斑炫晴日”等。
民间流传着许多虎故事,如母虎乳人、老虎报恩、义虎送亲、虎守杏林、老虎听经、虎媒、老虎拜猫为师等;流行的成语典故有“龙骧虎步”“虎踞龙盘”“龙精虎猛”“狐假虎威”等,都很脍炙人口。在民间工艺品中,剪纸、虎年画、虎雕、布老虎、虎帽、虎头鞋等,其虎形象既威猛又活泼可爱,寓意驱邪保平安,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
从军事上来看,老虎是军事权力和战斗力的象征。虎自古以来代表着勇士和军人的剽悍、威武和坚强,如历史上有“虎贲将军”“熊虎之士”“五虎大将”等称谓。在用兵或武器上常有与老虎有关内容,如在青铜钺、戈等兵器上常可见虎纹饰。特别是大家熟知的古代兵符,做成老虎状,因而被称为虎符。虎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分为两半,其背面刻有铭文,验证时需两半勘合,方可调兵遣将。现陕西博物馆藏有一枚战国时期的“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枚“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在《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中,其中一计为“调虎离山计”;历史上的一些朝代,武官穿着的服装往往绘制有虎的图案。
老虎与还与古代医药发展有关。中医认为,老虎全身是宝,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说,虎骨酒具有壮筋骨、强腰肾、祛风寒的功能,主治肾虚骨弱,少腹冷痛,行走无力,肩臂疼痛。此外,古代一些医书上还记载,老虎眼睛可用于治痫疾发作,虎骨研成末可治骨刺鲠咽,虎骨粉末可用于恶犬咬伤,老虎肉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恶心和无食欲等。
……
几千年来,虎文化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从一个侧面演绎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多元场景。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新科技》总编辑)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