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1月21日,“加强传承创新 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
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表示,中国向已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多语种介绍中医药诊疗方案,向28个国家派出了中医药专家协助防疫,临床筛选出的有效方剂“三药三方”被多个国家借鉴和利用,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了积极贡献。
殷大奎
原北京市卫计委党委书记方来英介绍,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医疗保障和防疫工作也十分注重中医药的使用。各个场馆里都有中医团队为运动员康复休息提供服务。在他看来,“北京冬奥会是一个向各国奥运代表团传播中医药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舞台。”
方来英
我国在基层中医乡村医师的培养、培训方面仍有不足。为此,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建议,大力加强中医、中西医结合乡村医师的培养,加大对在职乡村基层医生中医药技术培训,加大对中医养生康复理念与技术在基层、在乡村的推广应用。
唐旭东
目前中医药优势资源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张洪春呼吁,鼓励国医大师、全国知名中医等专家到县级及以下的医疗机构设立工作室,开展师带徒工作。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的作用,让优质中医药资源下基层,更好服务人民群众。
张洪春
“建议大力发展互联网诊疗模式,让优质中医资源下沉。通过创新经典方剂的标准运用,完善中医药的知识库,提升基层医生诊疗水平,中医药能够惠及更多基层群众。”浙江飞图医疗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杭州全诊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李霞指出。
李霞
“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形式可以创新,但‘让学生真正会用中医思维看病’这一核心理念不应改变。”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建议,未来中医药学术讨论应多听西医的“声音”,传承中医国粹不能患上“虚热症”,“闭门造车”没有效果,辩论才有真理,才能推动中西医结合创新。
徐安龙
“中医药人才培养制度机制亟待完善,中医规培按照西医的模式导致水土不服。因此,建立适应中医规律的规培制度,发扬师承教育,重经典、重临证、重口传身教及重体悟。中医规培基地的建设要注重实际培训质量、临床教师的带训能力和不同层次学员的规培效果。”北京中证万融医药投资集团董事长特别助理、集团资深副总裁赵志伟表示。
赵志伟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认为,中医经典是中医参与传染病防治的基石,要加大力度培养传染病领域的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疫病学学科,包括中医疫病学、传染病学。
吴焕淦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主任杨金生表示,要实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四高”问题,一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二是有效、安全的高质量药品供应;三是高精尖科学技术的支撑;四是全社会的高度认同。
杨金生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吕爱平认为,中医未来的发展存在三个途径:一是传统中医药,二是中西医结合,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发为代表;三是中医药和前沿科技的结合,这是中医药发展应抓住的新机遇。
吕爱平
中药材质量决定着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岳秉飞建议推进规范化种植,明确管理主体,建立全产业链的技术“规范”;制定具体品种的生产规范,让生产环节“有法可依”;加强对质量评价、质量标准的研究等。
岳秉飞
传承创新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中国中医科学院原院长曹洪欣建议,大力发展“养生保健以中医药为主导,重大疾病防治中西医结合,疾病的康复以中医为核心”的诊疗模式,推进中医药传统优势项目的研发。
曹洪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院长王阶表建议,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传统的道地资源,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实践经验结合,从中医“专家经验”到“科学实验”到“人用经验”的三结合,将创新性的科学方法与经典名方结合起来,加速中药研发。
王阶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郭兰萍看来,高温、昼夜温差大等环境胁迫对提高中药材质量十分有效,能够缓解药材质量下降导致药性不足。她建议中药材应模拟原生环境进行栽培,以此保证中药材的质量。
郭兰萍
(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供图)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