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龙飞 王丽珊 王晓玉 科技日报记者 张强
2月4日是农历大年初四,记者走进了上校军官董永在一家在北京居住的出租屋。
不大的房间内,董永在89岁高龄的父亲董栋小步履蹒跚,但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董永在时时在父亲左右搀扶。
董永在是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的一名副研究员。这些年来,他带着养父进京研学科学理论,完成10多部学术著作教材,20多项各类课题,多项成果奖励。
董永在与父亲在北京家中。邵龙飞摄影
父亲在身边心里才会踏实
董永在是一名被收养的孩子。
1979年5月的一天,46岁的董栋小偶然得知,一户农家想把刚出生两个多月的男孩送人,彼时正处于人生低谷的董栋小似乎看到了一束光。他变卖家里仅有的一头猪和大部分粮食,给孩子请了8个月的奶妈,并给儿子起名“永在”,寓意“永远在身边”。
董栋小家中条件很差。记得董永在上初中时,学校离家6公里,为省下住宿费和伙食费,每天起早贪黑步行上学。下雨天,他把化肥袋掏两个小窟窿罩在头上;冬天就穿一件白茬羊皮袄,脚上穿着父亲做的千层布鞋。
看着年近六旬的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干活,年幼的董永在想:“我一定要学出个名堂来!”
董永在从小就一直品学兼优,但在学校却连菜都吃不起。了解情况后,校长专门给食堂批了一张纸条——从那时起,董永在可以到食堂免费吃菜,同时,学费全免!
父亲的爱、学校的爱,董永在在心中种下了感恩的种子。他将这些“爱”汇聚成奋发前行的动力,高中连续三年荣获校、盟、自治区级“三好学生”,并获得文科班唯一的保送名额。大学毕业后,他被特招入伍。
2007年董永在考取了国防大学博士,专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后来武警指挥学院招录青年教员,董永在成功中选,在天津安顿下来。
2011年春节回家,看着年老体弱的父亲独自生活,董永在决定把父亲接到天津。之后,董永在来到军事科学院原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后,他又将父亲带到北京,住进了军事科学院博士后周转楼。
2019年,董永在正式调入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工作后,他常被派去参加上级机关和其他单位的课题研究,要长时间离开单位。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他请求出差时把父亲带在身边,研究院领导同意了他的申请。
如今,父亲年龄大了,腿脚也越来越不利索,董永在每天打饭回家与父亲一起吃饭,晚上给父亲洗脚,每周给父亲洗澡,每月给父亲理发……
他说:“我和父亲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每次坐在父亲身边,心里都会很踏实、很平静。”
他收获了比爱更多的东西
一路走来,董永在收获了很多善良和爱心,而他又以自己的方式播撒出去。
刚上大学时,奶奶病重花销大,董永在同时打几份工。打扫宿舍楼水房,一天2次,一次1元;周末去工地干活,从白天干到晚上12点,能挣17块钱。
一天,他刚刚领了“工资”,看见食堂门口大家在为一名得了白血病的同学举行捐款活动,他犹豫一下,走到捐款箱前捐了100元。同学们说他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河,怎么捐这么多。董永在说:“钱捐了可以再挣,但生命只有一次。”后来,做家教时赶上孩子的父母双双下岗,家教费董永在分文未收。面对同学的好心提醒,他淡淡地说:“曾处于困境的人最能理解困境中的人!”
正因之前的艰苦经历,他对政治理论的学习研究更加如饥似渴。董永在曾作为武警部队宣讲团专家成员,上高原、下海岛、去边疆,多次受到武警机关的表扬。到军科后,他继续发挥教员的优势,赴各大单位宣讲全军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在军事博物馆现场讲授“军史馆里话军魂”系列微课,受到部队官兵广泛好评。
董永在 参加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他的桌子上放着从《资本论》中摘抄的一张卡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回首来时路,董永在说:“千言万语凝结成一个词——‘感恩’。感恩父亲、感恩好心人、感恩组织、感恩时代……”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