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不少家长抱怨,孩子不省心,啥都得帮他安排,啥时候能自己独立呢?
你有没有想过,其实不是孩子不独立,是你一直管太宽,剥夺了他对自我生活的控制感?
果仁妈今天分享一位妈妈阿墩的真实经历,她因为懒和忙,自暴自弃放弃陪写作业后,孩子竟然学会了自己搞定。这个过程,她到底做对了什么呢?
借助《自驱型成长》这本书中的理论分析,阿墩还给出了实际可操作的指导,非常值得参考。
我的孩子就读于福建一所普通的公立小学,现在二年级,可以很好地安排自己的作业,解决课业问题,不依赖家长,可以说,有相对独立的学习习惯。
说实话,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无心插柳地让他养成了独立的学习习惯。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反复回想,我到底做对了什么?
从“家庭作业之战”到放手,
我和儿子都经历了什么?
还记得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我非常焦虑孩子的作业,每天盯着,主要因为:
没上过幼小衔接班,孩子对于拼音和写字接受起来有些慢,怕他有畏难情绪,想推他一把; 计划在一开始帮他树立做作业的时间观念,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自信自己会很温和,可以帮上忙;然而实际操作后,我发现情况糟透了——
我会在他写字擦了又擦之后, 莫名其妙地发怒 ,不耐烦,指责他; 我会因为有几个拼音总出错,数学漏做题目,写字太用力把纸戳破而发脾气; ……而孩子只能怯生生地看我脸色,眼泪掉在作业本上,低头说“妈妈别生气,你吓到我了。”
我很少这么凶他,但陪作业的过程,我却总是理智无法跟上情绪。为什么呢?
反思之后,我发现我巨大的压力来自于家长群—— 班上的老师们习惯课后在家长群中公布孩子们的作业完成情况,有的好,有的不好,有的不认真,有的忘做了一些题等等。 天天看着自己的孩子在黑名单上挂着,人人观摩,那滋味可不好受。
其次,从没有标准化考核的幼儿园,一下子过渡到有标准考核、客观反馈的小学,我一下子变得紧张,进而过激起来。
几个来回后,我决定放弃了“作业陪写员”的工作,因为我发现自己不但没有帮到儿子,甚至还起到了负面作用。
我跟孩子一起制定了一个大的原则:
9点半前必须做完作业,准备睡觉,其他时间自己安排节奏; 他不提出需求,我就不主动指导作业; 但当他有问题需要帮忙时,我尽量耐心协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也没有“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作业情况时好时坏,黑名单还是经常上,看着真扎眼。有时候我会忍不住跑到书房“提点”他一下,但总被赶出来。
在放弃指导作业这条路上,更考验的是老母亲的忍耐力。我得忍住想要给他上发条、按快进的作业节奏;我得忍住老师公布孩子作业情况时的黑脸;我还得忍住别人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家长对我的刺激……
慢慢地,我发现虽然他时常出差错,成绩有时候会掉一些到70来分,但并没有影响总体的学习状态,维持在中上水平,老师的反馈也很正面。
抱着三年级之前,以培养学习习惯为目标的想法,我就变得“心大”起来,对他能够自己处理作业这件事有了一点信心,少了一些纠结。
两年下来,我可能靠的是忙、懒,以及对孩子逐渐建立的一点自信,很少对他的学业指手画脚了。对于他的成绩,我和队友也比较默契地淡化处理,分数低了、高了都不做太激烈的反映,更多关心他在学校开不开心,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新鲜的事情。
说实话,能忍住太难了。
然后,某一天我就突然发现,他已经会自己记作业、做作业,收拾好书包,早晨利索地洗漱、吃饭,还能催促我快点出门。上学这件事,真的成了他自己的事情。
看到期末老师在评语里说他是个“有责任心”的孩子,老母亲有种孩子“一夜长大”的无尽感慨。
我知道我们肯定凭着直觉做对了什么,但是我说不出这其中的道理,直到看到《自驱型成长》这本书,它给了我答案。书中不仅有理论分析,还有实际可操作的生活指导,非常推荐家长们阅读。
自我控制感,让孩子感到放松
书里说,让孩子拥有控制感,是培养胜任力的唯一方法。
我突然意识到,当我无奈又愤怒地表示,“我受不了了,你自己看着办吧”的时候,我无意中让渡了家长控制权,给到了孩子一份“自我控制感”,这才让他开始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控制感”让孩子得到足够的自由和尊重,给他机会自己把困难解决掉。能自己决定做不做,以及怎么做家庭作业的孩子,会更加快乐,压力更小,甚至最终能够更好地主导自己的生活。而当家长“乘虚而入”,对孩子施加影响,只会让他觉得自己处理不好分内的事。
为什么大人监督孩子做作业,费了很大的力气,效果却很差,甚至是反效果?作者给了一个心理学的解释:
因为孩子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来如何对抗父母上了,比如假装在做作业,比如拖拉,都是对抗的表现。在解决孩子的问题时,倘若父母比他们的孩子还要用劲,那他们的孩子只会每况愈下,而非逐渐变强。
这让我想到了孩子的画画课。
我家孩子特别爱画画,从3岁喜欢奥特曼,现在都快8岁了,每天有空就会画奥特曼,五年来估计画了上万张,还会自制奥特曼书和剧本。
我看他这么喜欢,就给他报了线上的画画课,还是很著名的绘本作家开的课。起初,他很喜欢这个作家,也喜欢这个课。课堂上,配班老师很会鼓励孩子们,孩子之间的互动也很好。每节课都会有课后作业,让孩子自己完成一幅作品。
孩子的作品总能得到老师的肯定,我很欣慰,也挺骄傲。但坏也坏在这里。我对他画画课的作品完成度比他还要上心。我太想让他一直“好”下去了。
如果他太吊儿郎当,我会让他重画,或者拿班上其他同学作品的长处进行对比,让他学习。我没有察觉到,我剥夺了他的控制感,挫伤了他的积极性。几次过后,画画课更像是我在上,他开始排斥上课,对作业也没有太大积极性。
现在想想,我把自己的虚荣心放置在孩子的自主兴趣之上了。我的“喧宾夺主”反而让孩子产生了抗拒心理。之前他自由自在画奥特曼时,那种专注和成就感,在画画课里被我无意中剥夺了。
那要怎么做呢?
父母要彻底从孩子的课业中抽离出来,让孩子能够安排时间,承担后果,并适当鼓励和引导。
先转变观念:
成为孩子的顾问,而不是老板
作者在书中提出一个概念——做孩子的顾问。
想要让孩子自立,拥有自我驱动的能力,家长首先要变换自己的角色,从一个高高在上,吼出“这么简单都不会”的老板人设中跳出来,变成孩子的顾问,在孩子发出需求的时候出手相助。
①顾问型的父母更受孩子的欢迎
这从大脑科学方面可以得到解释。
作者极力提倡,摒弃胡萝卜加大棒的观念,用脑科学的研究结果取而代之:
大脑的发育取决于它是怎么用的。让孩子自己多多掌握主导权,能够帮助他们的大脑建立起一种应对压力的回路,从而在压力来临时能快速回复。
只要是孩子自己拿主意,比如选择自己今天出门穿的衣服,或者装饰自己的房间之类的小事,这都会激活孩子的前额皮质,并使其有效地做出反应。
当孩子积累了一定的“胜利对抗压力”的经验后,他在生活中遇到难事时就会更加灵活和自信了。
②家长越是试图控制孩子,就越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逼孩子”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这会让孩子不得不习惯于不断被外部力量驱动——而他自己的内驱力要么压根没有发展的机会,要么早已经被外部的压力抑制了。
强扭的瓜不甜。这会造就两种极端:
要么孩子和家长激烈地对抗,做很多事情,无论对自己是好的还是坏的,只要能摆脱家长的控制。
要么就是乖乖听话,一点都不叛逆,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地里,孩子们在一次次被剥夺控制感的生活中,丧失了获得生活动力和积极寻求意义的能力。他们极有可能在此后的生活中,无法面对自己取得的成就,认为自己不过是“虚有其表”。
“空心人”就是这么养育出来的,一直在满足别人的期望,人生的动机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恐惧”的基础上,而不是热爱。
③给予孩子正向压力,而不是毒性压力
美国国家儿童发展科学委员会将压力分为三类:
正向压力 , 可以促进儿童以及成年人的成长,让他们更能够承担风险,并表现得更为出色; 可承受压力 , 如果只在相对短暂的时间里出现在孩子身上,也是可以增强韧性的,关键是必须要有成年人在旁边提供支持,而且孩子还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压力与恢复元气。 毒性压力, 指在缺乏支持的环境下,孩子的应激系统被频繁或长期地激活。当他长期处于压力状态时,会怎样? 他的大脑里充斥着激素,这些激素会弱化大脑的高级功能,也会遏制孩子的情绪反应。在压力的影响下,负责记忆、推理、注意、判断和情绪控制的脑区会遭到抑制并承受永久性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脑区会逐渐缩小,而大脑中负责侦测威胁的部分则会越变越大。 最终,过载的压力系统会大大提升孩子患焦虑症、抑郁症和其他种种身心疾病的风险。如何避免孩子造成毒性压力的伤害呢?作者明确提到,理论上很简单,执行起来很棘手:
首先,孩子的身边需要有一个能提供支持的成年人;
其次,孩子需要时间从压力中恢复过来;
最后,家长自己还需要对生活有一种控制感。
再付诸行动:
建立孩子的控制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这个过程很漫长且有反复,还不能立竿见影。
①判断可以放手的标准
家长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尝试放手家庭作业,让孩子建立自己的控制感?在书中,作者给了一个很具体的标准:当一个孩子不再需要帮着穿衣服或穿鞋子时,他也就不再需要我们帮忙管理家庭作业了。
②当我们说你来定的时候,就真的由孩子来定
这是作者一再强调的,要来就来真格的,不能明着说要放手,暗地里家长却各种使劲,威胁,诱导,要努力去建立对孩子的信心,同时培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只有来真格的,给他们真正的控制感,他们才能在“为自己承担后果”中,找到责任感,拥有自主能力。
③但给孩子控制感,不代表撒手不管
不是家长一撒手,我们的孩子就马上能游刃有余地接手一切,大家都需要时间来调整和发展各自的技能,适应新情况。
这个过程需要很好的忍耐力,也需要在父母充分了解孩子性格和需求的基础上,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作出一些有效的引导。有时候,方法不对,是因为不够了解孩子,或者觉得没必要去了解孩子。
父母要做的,就是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归宿,让他们感受到,即便他们身处困境之中,也会被父母深深地爱着,那他们的韧性就会增强。
④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
要记得,我们最基本的目标是:培养一个有好奇心、能自主学习的人。
家长不要急于要求孩子在最初尝试的时候就完成地非常完美,而是给他们时间和机会,自己去学习新的事物,实践出真知,建立属于自己的胜任感。
这会给孩子带来愉悦和成就感,稳固孩子的自信心,由此激发他们的自驱力,实现良性循环。
⑤家长先找到自己人生的控制感
孩子的情绪嗅觉非常敏锐,家长的伪装是会被识破的。
我们的焦虑和平静都会一一传染给他们。当初我大张旗鼓地参与到孩子的课业中去,其实是我丢失了自己的控制感,我被外在的压力绑架了。这种建立在恐惧上的压力,让我做出了很多糟糕的决定。
当我决定退一步,只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再出力时,孩子用自己的一点点进步,给了我信心,也给了他自己信心,我们也因此都找到了各自的平静生活。
编辑丨林乙乙,也是章鱼妈,一个3岁男孩的妈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如何亲手毁掉孩子的内驱力? 假期我完全让孩子自由去玩,他爆发的自驱力震惊了全家! 解放老母亲!2-12岁数学启蒙,看这9部神级分龄动画,靠谱!(含资源) 我曾坚决反对孩子刷短视频!结果现在啪啪打脸...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圆通速递今日发布2021年财报度业绩快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513,096 76万元,同比增长29 29%;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