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手套,映入眼帘的是一双普通的手,手背上的青筋清晰可见。然而这双手并不是一双普通的手,因为它创造了数不胜数“脱胎换骨”、“起死回生”的奇迹。而这双手的主人——陈月巧,她正是国家著名的民族服饰修复师。
“每当我看到一件损坏的民族服饰,我内心就有一种责任感。我迫切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将它修复成原来的样子。每当我完成这一件事,我就会有压抑不住的兴奋和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聊起民族服饰修复,陈月巧双眼里总会闪耀着光芒。
陈月巧生于1980年,广西象州人。如今,她在五彩黔艺民族服饰博物馆主要负责民族服饰的修复工作。陈月巧有着多年的民族服饰修复经验,对民族服饰的造型、色彩、工艺乃至前瞻技术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受到环境氛围的影响,陈月巧对民族服饰的修复一直有着深厚的兴趣,也正因如此,她多年前开始投身于民族服饰修复这一行业,她的爱好也成为了她的事业。
在陈月巧的工作间,我们也了解到她日常工作的样子,桌子上、柜子上都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它们造型各异、五彩斑斓,都是陈月巧运用自己的双手和技术将它们一步步恢复如初。传统民族服饰的修复,工艺复杂,技术含量极高,它要求每一位修复师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巧去绘制图案、制作和缝合捻条、染色、后处理。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修复师严谨完成,缺一不可。就这样,经过一系列“神奇”的操作,这些黯淡无光的民族服饰就会起死回生,重新焕发光彩,展现在世人面前。
但是单靠传统的服饰工艺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例如:肉眼的观察无法清楚地判断每一件受损服饰内部的情况;受损服饰的污染部分的检测和去除的彻底性判断等。陈月巧在日复一日的服饰修复工作中深有体会,她也深刻明白到这样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陈月巧决心运用现代前沿的技术辅助自己的日常民族服饰修复工作,针对这些问题,陈月巧研发出了“基于云储存技术的民族服饰修复管理平台”、“基于三维扫描的民族艺术品修复建模系统”、“基于SE-ResNet模型的刺绣工艺识别与模拟系统”、“基于物联网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民族艺术品智能鉴定及存管系统”等原创性技术,这些技术都大大地解决了行业难点。其中,“基于云储存技术的民族服饰修复管理平台”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能够获取待修复民族服饰的多个方位的点云数据,并且对这些地方进行预处理,随后系统可以通过ICP等算法进行粗配准等,协助在修复过程中建立出有效的三维模型。这些系统大大缩减了人力和时间成本,提高了修复效率。此外,它可以避免受损的民族服饰再次受到损坏,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服饰的完整性,有效地解决了文物修复行业上的难点痛点,为行业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智能化辅助和信息化支撑,促进了民族服饰在修复中的流程优化,大大提升了修复工作中的效率和水平,为行业带来了福音。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利用现代科技为传统技术助力,成了陈月巧要思考的课题,也是文物修复行业要不断探索的方向。陈月巧表示,她相信在未来,她能够沿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既掌握住传统的手工修复技艺,又能探索出全新的现代修复科技,为行业觅得更多“技术良方”。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传统与现代必然能天然地在她的身上链接,继续做文物修复的神医妙手,修复更多的民族服饰,带领行业的发展。(文/张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当地时间2023年5月23日-26日,为期四天的第28届巴西圣保罗国际医疗展(HOSPITALAR 2023--28th intern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