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作为各种心脏疾患的最严重阶段,其死亡风险居高不下,严重危害着群众健康。心衰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不仅影响心脏本身,还可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呼吸、消化、神经等系统的功能,并出现相应的症状,当这些系统的症状比较突出时,往往遮盖了心衰的症状,容易被患者忽视,等病情严重了再去重视时,有的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心衰已经进入比较严重的阶段。因此,广大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患的中老年人群,出现以下信号时,要警惕心衰的发生,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留意心衰蛛丝马迹,早治疗早获益
对于患有心血管等疾病人群,当出现频繁干咳、胸闷气喘,活动或劳累后加重的症状,要警惕左心衰的发生。尤其是经常出现夜间突然气闷气急被憋醒,被迫坐起后才能逐渐缓解的情况,更需注意。这是由于左心衰导致肺瘀血及支气管黏膜水肿,导致分泌物增多,使呼吸道通气受阻所致。很多患者,尤其是有慢性肺部疾患的患者,他们往往认为是支气管炎或者哮喘发作而耽误病情。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鉴别方法,患者及家人可据此初步自我诊断:左心衰导致的咳嗽、气喘跟患者的体位有密切关系,当患者处于卧位时症状比较重,处于坐位或者立位时症状较轻,并且常在夜间发作。
尿少、浮肿也是心衰的一大信号。由于心功能减退以后,心排血量降低,全身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不足,导致患者24小时总尿量减少,夜间尿量相对增多,这是因为夜间平卧休息状态下,回心血量增多,肾脏的血流比白天好,所以夜尿相应增加。
由于心衰后还会导致体循环瘀血,所以患者往往出现双脚、小腿水肿,劳累后加重的症状。尿少、浮肿这一信号很容易被患者误认为肾脏出了问题,其实肾脏疾患导致的水肿和心衰导致的水肿有很大区别,肾脏导致的水肿往往先出现于面部,而心衰导致的水肿多从人体双脚或两条小腿开始,患者可仔细加以区分。
除此之外,全身乏力、容易疲劳、食欲不振、腹胀等也是心力衰竭的信号,值得警惕,当然这些症状要建立在有心脏病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心力衰竭。
心衰治疗应当标本兼治
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若确诊为心衰后,及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可以尽早控制病情,防治恶化。心力衰竭从表面上看,是心肌受损以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出现障碍,导致心排血量减少,患者出现水肿和瘀血。其实,心衰的根本在于人体的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和心室重构。所以,治疗心衰既要改善心脏舒缩能力,消除水肿、瘀血以治标,还要解决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抑制心室重构以治本,标本兼治才能彻底消除心衰的各种症状,减轻心衰的程度,控制心衰进程。
中医通络治疗对心衰的治疗可以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可。其代表性药物芪苈强心胶囊组方中所含的人参、黄芪、附子等药物能增强心脏舒缩功能;葶苈子、泽泻等药物能够利水消肿、通小便,使体内多余的水分从小便排出,从而减轻心脏的负担,值得一提的是,中药利尿最大的特点是不会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丹参、红花等活血通络药物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减轻周围血管阻力。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等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发现,芪苈强心胶囊不仅可强心、利尿、扩血管以治标,而且还能够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减少心室重构以治本,拥有多环节、多途径、多方位、标本兼治的治疗优势,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胸闷气短、夜睡不能平卧、浮肿等症状。
证据确凿,通络治疗为心衰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为了进一步验证通络药物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有效性,中国工程院高润霖院士、张伯礼院士、黄峻教授等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衰学组共同组成学术委员会,联合国内23家三甲医院历时15个月开展了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的循证医学研究。选定欧洲新制定的评价心衰药物疗效的指标——血清中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开展研究。
患者血清中NT-proBNP的水平越高,就说明心衰的程度越深,心室重构病变就越严重,患者的预后也越不乐观。这一指标可评价心衰的治疗,还能判断心衰患者的远期预后,因此被视为治疗心衰的关键点。常规治疗如果能把NT-proBNP水平降低30%以上,疗效就已经非常突出。
研究结果显示,芪苈强心胶囊可显著降低慢性心衰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下降超过30%的比例远远超过对照组,这表明芪苈强心胶囊在逆转心衰进程,治疗心室重构、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均有良好作用。同时,此次研究还证明芪苈强心胶囊能显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可明显改善患者心慌气短、下肢浮肿 、乏力疲劳等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心衰加重再住院以及死亡的发生率。心衰患者服药后6分钟步行距离逐渐延长,运动耐力明显增加。
循证医学研究是药物疗效评价的金标准,芪苈强心胶囊的研究结果为治疗慢性心衰提供了确切证据,也为临床一线医师提供了新的治疗药物,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