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开学季,“神兽归笼”家长省心,但是对于开学面对的校服,不少家长也是有些许担心的,“毒校服”事件曾让我们担惊受怕,那么,“毒校服”的毒有哪些呢?
一毒:可分解芳香胺染料
可分解芳香胺染料指的是由可致癌芳香胺合成的染料,也就是“禁用偶氮染料”。禁用偶氮染料在一定条件下,分解产生20多种致癌芳香胺,形成致癌芳香胺化合物,经过活化作用而改变人体的DNA结构,引起病变和诱发恶性肿瘤物质,导致膀胱癌、输尿管癌、肾盂癌等恶性疾病,而且这个潜伏期时间很长,约20年之久。
二毒:甲醛
甲醛俗称福尔马林,是无色、具有强烈气味的刺激性气体。
甲醛是原浆毒物,能与人体内的蛋白质结合,改变蛋白质内部结构并凝固。皮肤直接接触甲醛,可引起皮炎、色斑、坏死。皮肤长期接触甲醛,易使皮肤硬化,甚至局部组织坏死,造成接触部位裂口,发生肿瘤。
在纺织印染行业中,有些为了达到防皱、防缩、阻燃等作用,或为了保持印花、染色的耐久性,或为了改善手感,就会采取一些不适宜的手段,也就是在助剂中添加甲醛。
三毒:pH值
酸碱度描述的是水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用pH值来表示。
人体表面皮肤上带有一层弱酸性物质,pH值一般在5.5至7.0范围之内,用来保护人体不受外来病毒、疾病的侵害。
皮肤的汗腺与皮脂分泌的汗水和油脂本身具有酸碱度,如果外界的酸碱度和人体正常需要的酸碱 度相差过大便会破坏人体皮肤表面弱酸性环境,引起瘙痒,并使皮肤容易受到其他病菌的侵害,甚至引发皮炎等症状。
在纺织品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退浆、煮练,还是漂白、染色印花,都要 经过固色、还原、清洗过程,这些过程需要使用大量纯碱、烧碱、pH值调节剂、表面活性剂等,如果水洗不彻底,就会造成织物上存在酸、碱残留物。
校服安全,我们一直在努力:
2009年 国家出台了针织学生服和机织学生服的相关标准。
2013年上海“毒校服”事件后,各地纷纷出台地方标准,但在指标要求上不一致。
2015年6月30日,在整合各地及以往标准的基础上,国家标准GB/T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出台
2015年6月,国家教育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和标准委等四部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
2016年3月31日,新《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实施,其中将学生服作为单独一类进行重点监管,并特别强调要求学生服必须“双送检”,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校服留给大家的印象都是松垮、无形、太丑……随着时间推移,优秀校服企业崛起,校服不仅从品牌、理念、设计等多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更是将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当前,全国多家校服企业与钦家智能校服安全平台战略合作,将传统校服升级为智能校服,用智能二维码技术为校服的质量保驾护航,校服监管码就是用于校服品质监管的特殊二维码,2020年底起运用于深圳校服市场的校服质量溯源,并在全国推广,被校服企业、学校、家长所认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