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军大三院人秉持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精湛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野,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强国强军新征程上,深刻领会科学家精神的科学内涵,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进一步弘扬吴孟超精神,既能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创造能干事、干成事、成大事的良好环境,也能引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
为此,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开展“医星璀璨”人才巡礼系列活动,依托学习强国、健康报等主流媒体和医院自媒体阵地,推出“孟超四名”人才(“孟超名家”“孟超名医”“孟超名师”“孟超名匠”)系列宣传报道,同步建设“医星璀璨”人才走廊,展示医院人才建设成果,彰显全院高级专家风采。激励全院教职员工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军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为建设肝胆、肿瘤特色鲜明的国际知名综合型研究型海军医院提供强大人才和智力支撑。
姜小清,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一科主任医师、教授。发起并成立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担任第一届、第二届主任委员、候任主任委员;担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腹膜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连续13年主持召开了全国胆道肿瘤大会,并牵头制定起全国胆囊癌、胆管癌的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目前国内外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最多的医生。提出“第四肝门”理念,领衔实施并改进了“门静脉栓塞”、“PTCD术后胆汁回输”、“精细化肝切除”等技术,提高了肝胆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率。发明了“选择性半肝动脉阻断”及“下腔静脉阻断”方法切除半肝,大量减少了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肝衰的发生率。在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率先实施了达芬奇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胆管囊肿切除术,肝尾状叶切除等高难度手术,是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例数最多的肝胆外科专家。完成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胆疾病400余例, 实践并改良“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技术,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获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国之名医·卓越贡献奖获得者,军队育才银奖获得者,发表科研论文SCI论文128篇,中文核心50余篇。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一科主任姜小清教授的门诊,可以说是胆道恶性肿瘤的“病友集中地”——每个周五上午门诊的三十多位患者中,其中相当部分是肝门部胆管癌。许多患者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姜小清身上,希望姜小清能帮他们施行手术,或者希望从他那里得到下一步治疗的方案。
△姜小清(第二排左八)
在这间诊室范围内司空见惯的肝门部胆管癌其实不是一个常见病,它和胆囊癌、肝内胆管癌、肝外胆管癌是胆道恶性肿瘤(BTC)的四大类主要病种。而在我国,胆道恶性肿瘤发病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只占3%。虽然发病率不高,但是危害却不小——胆道恶性肿瘤的异质性强,预后极差,患者的整体五年生存率<5%。可以说一旦不幸罹患胆道恶性肿瘤,等于收到一纸“死刑判决”。
但最深的绝望中,往往蕴藏着希望。在姜小清和他的胆道外科团队的努力下,经过规范的手术和治疗,肝门部胆管癌术后5年生存率超过了30%,目前已知最长的患者已经安然存活超过20年。
摘取外科手术“皇冠上的明珠”
肝门部胆管癌是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以上、左、右二级肝管水平以下的肝门区胆管恶性肿瘤,占所有胆道恶性肿瘤的50%-70%。如不行任何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自然病程为6个月左右,目前,根治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该病的治疗措施。
然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素来都是一项让许多外科医生望而生畏的手术。其难度和复杂程度是整个腹部外科中最高的,甚至超过了肝移植,所以被称为腹部外科手术“皇冠上的明珠”。
要摘取这颗“明珠”,需要手里有过硬的“金刚钻”。
姜小清在这条路上,已经探索了数十年。他1985年大学毕业以后,先后做过肿瘤外科医生、肝脏外科医生,在工作中磨练自己的技术与能力。由于有良好的肝脏外科、普外科、血管外科的基本功,1998年,吴孟超院士把刚刚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姜小清安排在了胆道肿瘤的工作岗位上。
△吴老与姜小清
专门从事胆道肿瘤工作的20余年来,他每年实施肝胆系统手术700-800例,其中胆道恶性肿瘤手术超过300例,对复杂胆道肿瘤、尤其是高难度的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肝门部胆管癌生长在肝门部,卡在大血管和胆管中间,常常侵犯血管和肝脏,而且具有沿胆管纵向生长及侵犯周围血管神经的特性,所以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常常还需要切除一部分肝脏,有时还要切除一段血管并重建血管,所以实际上一台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会同时涉及胆道外科、肝脏外科、胃肠外科,血管外科等多个专业。”灵巧的手术刀在血管间飞舞,很快地,视野范围内能够看到的、存在癌细胞的器官组织就全部清理干净了,包括血管周围的淋巴结、脂肪等。在姜小清的手术刀下,右肝动脉、门静脉、肝总动脉一根根清晰分明,表面没有一丝附着,连血管与血管的缝合处也几乎看不出痕迹。
△姜小清(第一排右一)
姜小清的手术以“干净漂亮”而闻名。他自己也感叹:“肝门部血管如此美丽,胆道外科真是一门在血管上舞蹈的艺术。”事实上,“干净漂亮”不仅体现了外科医生的技术高超,更是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效果的重要保证。同样一台手术,如果医生不能清扫到这样干净漂亮程度,对患者而言,预后可能就会完全不一样。“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清扫淋巴结和不清扫淋巴结预后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近20年来我们对胆道肿瘤都进行了淋巴结清扫。”姜小清解释说,胆道外科的淋巴结清扫需要在血管上进行,所谓的清扫就是骨骼化清扫,在血管外面把鞘打开后把这个区域所有的淋巴结,血管外壳、脂肪、神经组织都切除掉。内行看门道,当经过数小时的细心努力,这个非常漂亮的“艺术品”呈现在手术医生的视野的时候,姜小清已经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做到极致”对外科医生来说,既需要长久的锻炼,也需要天赋,但要想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要想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这些都必不可少。
除了“怎么切”以外,“什么时候切”,也是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的难点。由于肝门部胆管癌(Ⅲa/Ⅳa)手术需要切除的右半肝是肝脏中体积较大的部分,一般会占到60%左右,如果直接切除,患者将可能面临极高的肝功能衰竭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姜小清团队采用“计划性肝切除”的方法,利用肝脏自身强大的代偿功能,通过实施右侧门静脉栓塞手术,让将要切除的右侧肝脏缩小,同时左侧肝脏迅速长大,直至可以支持右半肝切除后的肝功能的时候,再进行手术。
在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要求下,姜小清团队逐渐走出了一条肝门部胆管癌的精准外科治疗之路。团队每年实施100多例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手术,帮助了许多患者走过了5年、10年,赢得了更长的幸福时光。
探索胆道肿瘤的“独立”之路
在姜小清刚刚从事胆道肿瘤工作的时候,肝胆是“不分家”的。胆道外科医生做过很多腹腔镜肝切除手术,以及许多其他的肝脏手术。由于胆道肿瘤发病率显著低于肝脏肿瘤,所以虽然胆道肿瘤从疾病部位到治疗方法都和肝脏肿瘤完全不同,但是仍然无法从肝脏外科分离。
姜小清就是这个推动胆道肿瘤专业“独立”的人。他2009年创立了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并担任第一、第二、第四任主任委员,成立了国内首个胆道肿瘤专病中心,推动成立了国内胆道肿瘤联盟。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依靠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平台,姜小清和他的团队总结出了胆道肿瘤的四种疾病类型的特点,建立起每一类疾病的治疗规范,把一个相对比较小众的疾病变成了一个业内普遍接受的独立的专业学科。
“胆道肿瘤是胆管的原发疾病,和肝脏是两个系统,从基础到临床都不一样,胆道肿瘤的四种疾病每种都有自己的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不仅恶性程度不一样,连转移的途径、预后、以及治疗的方法全都不一样,我们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学科体系。”姜小清认为,胆道肿瘤这样一个小众的疾病能独立成为一个学科,不仅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更需要对规范的认可与尊重。“我们团队是特别注重规范的团队,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一旦确认下来,所有人都这样做,所以我们的手术同质化做得非常好。”
姜小清把这个过程戏称为“一招鲜”,事实上,规范是保证一个团队高效运行的重要前提。无论是疾病诊断、还是减黄、以及术前胆道引流、口服胆汁回输,计划性肝切除的实施、再到术中的清扫与处理……团队30多名医生的彼此配合,往往都能达到同样的手术效果。“我们每一步都有关键指标,比如我到手术室看他们手术,第一眼会看是不是出血,如果肿瘤切下来了基本没有出血,没有输血,证明术前准备是充分的,手术是成功的,这时候再看其他的。”姜小清指出。
△姜小清(第一排左三)
胆道肿瘤手术比肝脏手术更复杂的地方主要是切除后还需要重建。尤其是涉及胰腺的手术,最大的并发症风险是胰瘘,它会导致出血、感染,会导致死亡。所以在胰腺和肠吻合的临床实践中,姜小清总结多年经验,发明了“姜氏胰肠植入式吻合法” 。这个办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将止好血的胰腺的残端直接植入到空肠里面,在缝合口用荷包收紧,就完成了。整个空肠和胰腺中间没有一针缝合,手术平均时间一般为5到7分钟。“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胰腺肿瘤比较小,壶腹部肿瘤,胰腺肿瘤,胆管下端的肿瘤。” 纳入规范化操作体系以后,姜小清团队所有的医生都会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胰肠吻合。经过超过一千例的病人实践证明,胰瘘的发生率非常低,严重胰瘘的发生率几乎降到了零。
在总结二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先进的理念,姜小清和团队编写了一系列胆道肿瘤诊疗教程系列,其中第一本《肝胆肿瘤临床诊疗聚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是吴孟超院士生前担任主审的最后一本书,将对胆道肿瘤学科未来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选择永远比技术重要
“胆道肿瘤手术虽然很复杂,但我们已经可以做到极致了,技术上没有任何壁垒。”姜小清认为,对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而言,手术刀并不是全部。换句话说,对一个不缺技术的医生,选择比技术更重要,因为事关患者的生命权益。
为此,他曾经旗帜鲜明地反对不看患者具体情况,“一窝蜂”地追逐先进的技术。例如,他认为腹腔镜胆道肿瘤切除术的施行就需要十分慎重。因为手术医生做完手术后病人不好了,最后可能来找我,见到了太多因为选择腔镜/机器人早期复发的病人。他指出腹腔镜手术不仅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难度,而且还容易造成肿瘤播散,增加患者死亡率。曾经有一列病人腔镜手术13个小时,T1期肝门部胆管癌术后3月全腹腔转移,穿刺孔种植,他痛心的说,这是"谋杀"。而如果术前怀疑胆囊癌,却做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随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这时候患者需要再开腹做第二次手术,不仅患者“受二茬罪”,而且一次手术可以解决的问题变成了两次手术,还增加了腹腔种植转移和穿刺孔转移的可能性。
他也反对胆囊结石的保胆。虽然胆结石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只有1%,但是却是癌王中王,恶性超过胰腺癌。晚期胆囊癌的1年生存率甚至都不到10%,“往往我们一年看300个胆囊癌病人,到年底只剩不到30个。” 但是恶性程度如此之高的胆囊癌却有一劳永逸的预防办法,那就是在胆囊结石发展到胆囊癌之前,切除胆囊。姜小清认为,因为病人大多不具备医学知识,甚至是医生都不知胆囊炎,胆囊息肉会有癌变的可能,会让病人观察,而一旦癌变,早期胆囊癌也不能100%治愈。按照风险和获益的比例来说,胆囊癌的危害远远超过“保胆”带来的益处。
但姜小清并不是拒绝接受新鲜事物的“老脑筋”,事实上,他对先进的治疗理念接受程度非常高,早在2015年“精准治疗”概念开始为医学界广为接受之前,2014年6月他就还牵头进行了全球首个进展期胆道肿瘤“雨伞实验”。“雨伞实验”的理念是“同病异治”,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指导不能手术根治的晚期胆道肿瘤患者用药,从而延长生存期。该研究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全球第一个在进展期胆道肿瘤病人中的进行的“雨伞实验”,研究证明,精准治疗模式确实能够使晚期胆道肿瘤患者的总生存获益。该项实验对胆道肿瘤精准治疗药物的加速开发和临床肿瘤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姜小清(第一排中间)
此外,对在手术中能提高效率,提高精准度的先进仪器、例如达芬奇机器人等能延长外科医生职业寿命的新发明,他都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接受。在他的心目中,最好的选项,一定是患者的获益,"病人活得长是硬道理"他笑着说。
这也体现在一些细节中。姜小清曾经为一位7岁的小姑娘做了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手术。手术不仅要切除胆管囊肿,还要切除胆囊,接下来还要把肝总管与空肠做Roux-en-Y吻合术,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手术,一般需要选取患者的腹部正中切口,而且长度最少要20cm。斟酌良久,姜小清实在不忍心在7岁女孩的肚子上开20cm的刀口,经过反复评估,姜小清最终决定给她开4cm的小切口做手术。在所有术者的手都不进腹腔,全部采用精细拉钩完成的这台手术中,姜小清切下来17cm×5cm范围的手术标本,手术切口仅3.6cm。最后,姜小清还给小患者做了一个皮内缝合,也就是俗称的“美容缝合”,这样一来,小女孩的刀疤不会变成“蜈蚣脚”,愈合后仅仅会在皮肤上留下一条短短的“细线”。
这是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对患者的选择。虽然精湛的技术是选择的底气,但选择,也常常无关技术,起决定因素的,也许只是一名医生对患者的拳拳仁爱之心。
救人,是外科医生毕生的使命
姜小清考大学的时候,能填10个志愿,学医是他的第9个志愿。所以,他一开始“当医生”的愿望并没有那么迫切。直到大学毕业以后,做实习医生的一天晚上,他在急诊遇到一个病人。
那是1985年,姜小清还不到21岁。“急诊一个病人被拖拉机撞了,我给他诊断是血气胸,血气胸导致病人窒息,脸都紫了。我一摸,胸骨都断了,想也没想就拿了一个针筒,装了一个管子,对着胸腔,插进去以后,血跟气流出来病人就好了。”30多年前的医疗当然没有今天那么规范,用手一叩,也没有B超。但是年轻医生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和“人命关天”的道义感,让这个年轻人果断出手,救下了一个生命。
这件事情,也彻底改变了姜小清的想法——自己竟然救活了一个人,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让他看到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尤其是过了几天这个病人还专门找到他,感谢他的救命之恩,让他觉得非常开心。
于是,未来的几十年,在从医这条路上,他一步步挑战越来越高的难度,也收获越来越多的成就感。直到今天,每次看到自己的病人过了很多年还好好地活着,姜小清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
他会在微信上晒典型病例、晒美丽的肝门部血管,也晒十多年前仍然幸存的病人病例。在日常的门诊中,他也时常安慰病人,鼓励病人直面疾病的挑战。
他会举自己母亲的案例来安慰病人:“我妈妈先后得了3种癌症,最近的一次是2019年底得了食管癌,做完基因检测,就打了一针(免疫治疗),就完全好了,到现在好好的。”这时候,他不仅以医生的身份,也是以患者家属的身份,为另外的患者鼓起治疗的勇气;
他也会换位思考,关心病人的经济情况。“有时候别的治疗方式都没办法,只剩下肝移植一条路的时候,我会问他们是不是有钱做,如果是那种需要卖房子筹钱的,我会委婉地劝他们量力而行。”有患者出了诊室以后就在门外抱头痛哭,但是哭完以后,他们会感激医生对他们真诚的劝告。
“我专门去看了《送你一朵小红花》,我觉得病人家属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你看电影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的时候,盘算着的却是怎么卖房治病;还有家里的饭桌腿坏了都没钱买,爸爸下了班去开滴滴……”姜小清能举出很多电影里的例子,事实上,在诊室里,在病房里,他遇到的例子只会比电影更多、更真实。
但是疾病来了,还是得面对。姜小清所能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更多胆道肿瘤患者能够5年、10年、15年……一直健康地活到80岁。通过自己的努力,于死亡的深渊中,为他们寻找到一缕生命的微光。
他曾在一篇微博里这样写道:
“常常有病人或者家属会问:‘胆管癌预后这么差,手术的意义是什么?’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海潮退去,小男孩看到很多小鱼被滞留在沙滩上小水坑里,于是小男孩就一条条的把小鱼丢进海里。路过的人问他,这么多鱼,你救的过来么?又有谁会在乎呢?
小男孩依旧捡起一条鱼丢回海里说:‘你看这条鱼在乎。’
外科医生就像这个救鱼的小男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82 3641 3660 投诉邮箱:7983347 1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