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工信部正式授予十一家企业虚拟运营商(镜花水月)牌照,它们分别是:天音通信、浙江连连科技、乐语、华翔联信、京东、北纬通信、万网志成、迪信通、分享在线网络技术、话机世界数码连锁集团、巴士在线控股有限公司(而之前被广泛看好的苏宁和国美并没有出现在第一批名单当中)。
虚拟运营商是一个人人都能听懂,但多数人却并不了解的名词,那么它的尘埃落定究竟对于市场和普通用户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本文将就用户最为关心的几点进行一番探讨:
什么是虚拟运营商?
虚拟运营商其实更应该被称作“虚拟网络运营商”,虚拟运营商不同于增值服务商的最大区别是,它以自己的品牌面向最终用户提供服务,拥有自己的计费系统、客服号、营销和管理体系。
以最受用户臆想的腾讯为例。如果腾讯获得了虚拟运营商牌照的话,那么用户在使用QQ和微信等业务时,将不再需要像从前那样计较运营商套餐资费,而是完全由腾讯主导资费定价,更进一步而言,腾讯可以推出独立的手机卡,提供基础语音与短信等业务--简而言之,虽然你用的还是移动或联通的网络,但实际上你已经是腾讯的客户了。
影响力有限
但是这并不代表腾讯有机会可以组建自己的物理网络,无论腾讯推出多受用户欢迎服务,它本质仍旧受着传统运营商网络提供的钳制,腾讯需要向基础运营商缴纳基础网络租赁费用,这种关系顺序决定了虚拟运营商几乎不可能对基础运营商形成威胁,况且在更大的程度上,这也意味着基础运营商对民营企业和互联网公司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增加。甚至如果早些开放虚拟运营商的话,那么微信能否撼动传统运营商、或者腾讯还能否这么有底气的正面与运营商对峙,都很难说。
但是,腾讯就目前而言还不具备获得虚拟运营商牌照的资格,因为作为港资上市公司的腾讯,并不符合虚拟运营商“中资民营企业”的条件,同样受到限制的还有百度等一众业界大拿,不过在具备把通信行业竞争提升到更高层次的能力的当下,即便没有这个政策,传统运营商也势必会一同抵制腾讯等企业的介入。
虚拟运营商靠什么盈利?
从现阶段来看,虚拟运营商主要的盈利方式就是增值服务的售卖,因为转卖通信业务盈利能力十分有限,目前运营商按7折左右价格将短信、流量资费“批发”给虚拟运营商,短信结算价格是7分钱/条,流量是120元/G,语音资费是0.1元/分钟。这与现行运营商资费大致相同。如果虚拟运营商玩不转,不仅辛苦钱赚不到,还可能会倒贴钱。
所以另辟蹊径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以苏宁为例,可以通过与移动互联网和云商结合,细分用户后推出多元化的业务和个性化套餐,甚至未来还可以在手机卡中添加自家的地产和银行等服务,使整体营销更精准,消费体验更完善。
突破垄断?
虚拟牌照的发放意味着民营资本终于能够合法参与一直处于垄断下的电信行业间的竞争,不仅有助于激发行业活力,还可以繁荣通信市场和刺激电信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同时,它的意义并不仅限于电信行业,这也是民营资本争取市场公平地位的极大进步,民营企业获得虚拟运营商牌照属于“非公36条”破冰的一部分,是“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支持民间资本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条款的具体践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通信行业的垄断就此会被打破,因为在政策的倾斜下,传统运营商虽然放下了姿态展开合作,但这也是在高度优势的基础上才做出的选择。而目前中国移动也并未递交或公布合作伙伴的成分,就显示了一直占据行业大头的移动对这项政策并不足够热衷和需要,而相比较之下单薄和弱小的联通电信则明显更有干劲一些,这也说明了虚拟运营商影响力的“虚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