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运营商不喜欢,所以能够自由切换运营商的“eSIM”在短期内,在中国市场上应该还看不到商用。即使是“eSIM”标准普及了,手机制造商和普通用户对增加的成本,还需要一个心理接受过程:“eSIM”取代实体卡需要另外增加大约数美元的“eSIM”芯片,对于中低端手机厂商而言,这数美元大大降低了其价格优势,因此他们可能会更倾向于传统SIM卡。
当然,“eSIM”技术的出现,让许多人对它在物联网、车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有很多畅想。比如,在车载入网方面,“eSIM”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汽车在出厂时,厂商无法代替客户选择哪家运营商的SIM卡,预置一张可擦写的“eSIM”无疑是最佳选择——事实上“eSIM”标准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归功于该类场景的需求。
云SIM
“云SIM”(Cloud SIM)是一种更新颖的想法,没有公开的技术,业内没有统一的标准。现有市场上,深圳市优克联新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优克联)推出的随身WiFi“GlocalMe”采用的就是这类方案,但是使用的是一种黑科技。它不同于现有方案,根据SIM卡选择运营商提供的网络,而是看谁的信号好,就选用谁的SIM卡,给用户提供最好的网络服务。这样你在香港打开手机,系统自动临时租给你一张香港的SIM卡。(当然是本地卡,系统脑子秀逗了才会分配高价漫游卡。)
想象你去西藏,本来一路用联通信号,跑到珠峰上,却可以自动变成了中国移动(感谢移动覆盖了珠峰)。如此这般,全网通全球畅享网络服务,无需更换SIM卡,这是不是帅呆了?简直太完美了!
当然,对于中国的用户,还是有一个严重缺陷,如果出国用当地网络服务,那么防火墙会失效,访问google,facebook都通行无阻,速度飞快,这种情况下,强烈建议翻墙回国,防止被不良信息侵害。
有人会好奇,临时租用SIM卡会不会有实名制的问题?其实设备还有一张“种子SIM卡”,无论用哪张本地SIM卡上网,都必须用一张不会变化的“种子SIM卡”进行认证,种子SIM卡的身份是不变的。这就像拿身份证做抵押,借了一个借书证,去图书馆看书是一样的。不怕找不到真人。
与“eSIM”不同,“云SIM”仍需依托于实体SIM卡,但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使用户在不同运营商网络之间切换。不需要运营商进行技术配合,就像租借手机一样简单。由于绕开了复杂的谈判,只需要从公开市场获得资源,因此“GlocalMe”可支持的国家和地区数量要比苹果、谷歌、“天际通”支持的总数还多(官方公布已支持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超过100!https://glocalme.com/)。
“云SIM”的另一个优势是能够将流量拆分,“化整为零”地卖给不同的用户,提高流量套餐的利用率。例如,根据“流量套餐越大,优惠越多”的普遍规律,“云SIM”平台可从运营处低价购入一个100G的流量套餐,然后先后提供给20个不同用户使用,每个用户的实际使用流量不等。“云SIM”的两个显著技术特征是“统一调度、远程鉴权”。该创新模式很有可能使优克联公司的“云SIM”服务进化成一个流量交易平台:流量过剩的用户可以通过该平台把多余流量“登记”在平台上,而到当地旅游的用户则从平台上获取本地流量,仅仅需要支付少量的费用,就这样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云SIM”不仅实现了“全球漫游,本地资费”的“共产主义理想”,还变成了“人人参与”的有趣的“流量共享活动”。不过,优克联公司尚未公布发布流量交易平台和相关API的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