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奇异蛙家族鲜为人知的缤纷世界(组图)(2)
蛙卵讨人厌的癞蛤蟆人们对蟾蜍的印象并不是很好,认为它身上长“癞”,十分难看,所以俗称“癞蛤蟆”。实际上,蟾蜍也是蛙类的一种。蟾蜍科的蛙类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共有350多种。它们身体比较胖,四肢粗短,背面布有大小不一、垒状突起的疣粒,善于在地面爬行活动,不善跳跃,眼后有一对突出的腺体,称之为耳后腺。由于其身手不如青蛙敏捷,在遇到敌害时身上的疣和耳后腺能分泌白色的毒液,以保全自己,这种防身术是青蛙所不及的。蟾蜍的捕食行为也十分有趣,在发现地面上的昆虫时,立即静止不动,两眼专注地盯着猎物,只要猎物一动便突然伸出舌头将食物卷入口中,捕虫的本领并不亚于青蛙。我国常见的蟾蜍有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和花背蟾蜍等种类。其中,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分布最广,也最常见。为国产蟾蜍中体型最大者,雌蟾体长达12厘米。体色随着分布地点、性别及季节而有所不同。眼后部长椭圆型的耳后腺突起发达,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可制成“蟾酥”,具有解毒散肿的疗效。分布于东南、西南和华南地区的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头部具有黑色骨质棱,形似黑色的眼眶,趾端黑色。雄蟾鸣叫时咽下声囊鼓出并急促地振动发出“咯咯咯”的声音,繁殖期时常数百只聚集在一个坑洼里,群蟾争鸣,甚是喧闹。见于西北、东北、华北等地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体形较小,约有6厘米。外表看起来比其他蟾蜍漂亮、可爱些:身上密集的疣粒上点缀着小红点,背面布满了明显的酱色花斑。这种蟾蜍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在半荒漠地区和盐碱沼泽地里也能安家。繁殖季节时常能听到雄蟾短促的“咕呵-咕呵”的阵阵叫声。
首页 上页 | 1 | 2 | 3 | 4 | 5... 下页 尾页 共 5 页